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

楚平王當政之時,當時晉國的力量越來越大,楚國非常害怕,就聽了朝中大臣的計謀,聯秦抗晉,於是派了朝中最巧言善辯的費無忌去到秦國爲太子建求親。

秦王就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兒孟嬴嫁給楚國。費無忌一看這女子長得這麼漂亮,心裡就暗暗高興,這下討好國王的機會來了。就一人騎快馬,先趕回郢都,來到宮中,對平王說:“君王,秦國嫁來孟嬴真是絕代佳人,你可以自己娶,我再去替太子另娶一個不也行嗎?”平王一聽,正中下懷,就答應了。

後來太子建知道這件事,就非常恨這個奸佞的傢伙,費無忌覺得一不做二不休,他有主子給他撐腰,什麼也不怕,就在平王身邊不斷地說太子建的壞話。他對平王說:“自從我把秦國女子送進你的後宮,太子就非常恨你,太子現在在城父,掌握了重要的兵權,而且他也常常和諸侯聯繫,你可要多注意啊!”

平王聽他這麼一說,心裡就有點不踏實,疑神疑鬼,一天,他把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召回,查問這件事。伍奢是個老臣,爲人正直,又足智多謀,他估計一定是費無忌搗的鬼。就對平王說:“太子建一貫對你忠誠,你怎麼懷疑他呢?”

平王就把費無忌和他說的話對伍奢說了,伍奢正言道:“你怎麼能聽從小人的話,而疏遠自己的骨肉呢?”平王被他說得啞口無言。

後來,費無忌覺得平王不在他面前說太子建了,而且有時候還誇太子建,費無忌通過在宮中安插的耳目得知是伍奢乾的好事,就把一腔憤怒扔到了伍奢身上。他對平王說:“我聽說近來太子的老師伍奢有造反之意,他整天和一些人在一起密謀,想殺了你而立太子建,你如果不動手就晚了。”

這個整天只知道玩女人而不問國家大事的人,這時聽別人要算計他的江山,一時慌得沒神了,就急問費無忌:“你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費無忌說:“我看不如先把伍奢囚禁起來,然後再對付太子建”。平王就按他所說的辦。

他立即派人火速到城父這個地方將伍奢拿下,押到京城關起來。又派司馬奮揚去召回太子建,太子建見自己的老師被抓走,知道他的父王聽信讒言要加害於他,就趁着黑夜飛馬逃向宋國。

費無忌見捉到了伍奢非常高興,正準備把他殺掉,但是他又想到伍奢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叫伍尚,一個叫伍員,兩個人從小就好學,長大後更是爲人所看重,人們都說伍奢生了兩個極好的兒子,懂禮義,有智謀,爲人正直,將來必有出息。費無忌想到這裡驚得一身冷汗,他想若不把這兩個東西除了,將後患無窮。就暗暗定下了計謀。

他來到宮中,對平王說:“大王捉了伍奢真是件大喜事,我聽說伍奢有兩個兒子可了不得,你要是除了伍奢,那他這兩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父親報仇的。”平王馬上說:“那我也把他的兩個兒子一同殺了。”這正中費無忌的下懷。

平王命令從獄中將伍奢帶來,對伍奢說:“我現在給你一條生路,如果你召回你的兩個兒子,我就免除你一死。”

伍奢輕輕地笑了笑,說:“你是不是聽從費無忌的話,要將我家斬盡殺絕?”

平王急忙推說不是,伍奢心裡明白,他們一家這次逃不過惡人之手了。就從容地對平王說:“你要召來我的兩個兒子並非容易,伍尚會來,但是伍員不會來。”平王忙問原因,伍奢說:“尚爲人重德操,慈愛而仁孝,要他爲父親而死,他是一定會來的;但是伍員就不一定,他這人機智勇敢,他知道到這裡必定會送死,所以他是不會輕易來的,將來可能令楚國憂患的就是這個孩子。”平王半信半疑。

平王派人到伍奢的家,見了伍尚和伍員,來人對他們說:“我奉大王之命,召你二人進京,你父親因犯有重罪,現在正被囚禁在京,你們去了,可以免你父親一死。”

伍尚和伍員一聽,知道他家大難當頭。伍員對那人說:“請你稍等片刻,我們進去安排一下。”

他們來到後房,伍員說:“來者不善啊,他們是要把我們父子都抓去斬盡殺絕,我們趕快想辦法逃走,將來爲父親報仇。”

伍尚正準備逃走,但是他一想,不成,對伍員說:“人家說我們去可免除父親一死,如果不去,不就是不孝?我不能眼睜着見父親被殺而我們逃走。這樣吧,你逃走,我跟他們去,到那裡和父親也好有個商量。若我們死了,你將來一定要給我們報仇啊!”

伍員當然不同意,他們正爭論之際,平王派來的人已經往後屋衝來,伍尚趕緊叫弟弟逃走,伍員含淚告別了哥哥。

平王派來的使臣看只有一個伍尚,馬上知道事情不好,伍員一定是跑了,立即派人去追。伍家的後面就是一片樹林,追趕的人縱馬來到林中,見到伍員正在前面的路上,就要上前捉拿,只見伍員背靠一棵大樹,手執弓箭,要向他射來,嚇得他抱頭就向回逃跑,這樣伍員才得以逃脫。

伍尚被抓到郢都,和父親一道被殺害。

逃跑了的伍員,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伍子胥。伍子胥跋山涉水,一路受盡了苦難,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逃到了那裡。但是當時正值宋國內亂,他倆就逃到了鄭國,鄭定公雖然對他們很客氣,但是當時鄭國國力非常衰微,不足以抗擊楚國,他們又離開鄭,來到晉國。

楚國和晉國都是大國,向來有仇,所以就想幫助太子建來滅楚,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伍子胥就看出了晉國的心思,他們答應幫助太子建取代楚平王,但是他們最終還是要滅掉楚國。伍員和太子建就準備逃走,這事又被晉國的國君知道了,就殺了太子建。伍子胥好不容易纔逃出他們的魔手。

伍子胥決定去楚國的宿敵吳國,他要到吳國,必須要經過楚國邊境昭關。他化裝來到這裡,看見城牆上到處貼着他的圖像,並且說捉拿到他能得到非常多的賞金。伍子胥的個子很高,長得氣宇軒昂,他一眼就被在旁邊等候的官兵認出來了。

伍子胥趕快逃跑,正跑着,一看前面沒了路,一條長江擋住了去路,他對天長嘆,難道我伍家就再沒有報仇的時候嗎?

他正準備和官兵以死相拚,一看右邊有一片蘆葦,蘆葦蕩中有一條小船,他急忙跑到船邊,請求艄公救他,那老人將他渡過了長江。爲了感謝這位老人的救命之恩,他將自己身上的寶劍解下,贈與老人。並說:“感謝先生救命之恩,這是我家的傳家寶,能價值千金,送與你,聊表我的心情。”

那老人哪裡肯受,伍子胥說:“楚國有命令,捉了我可以賞給糧食五萬擔,這一把寶劍哪裡抵得上!”臨行時,跪在老人面前,深深地行了一個禮。

伍子胥吃盡了人間的苦難,來到了吳國。吳王僚覺得他談吐高雅,相貌不凡,就重用了他,封他爲大夫。

其後幾年,吳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說起這場戰爭的起因非常簡單,吳國邊境有一個小鎮叫卑樑,這裡和楚國的邊境小鎮鍾離接壤,有一天,吳國的一個小孩子取桑葉,和楚國的小孩子吵了起來,最後發展到雙方發生爭鬥,楚國這個鎮子裡的許多人打進了吳國的卑樑,殺了卑樑不少人。

這事傳到了楚平王那裡,他大爲惱火,就派大兵去滅了卑樑。吳王僚聽到這事覺得楚國太欺負人,也派兵去攻打楚軍。

春秋戰國時期的事就這麼怪,一場小孩子之間的小吵小鬧,竟然發展成兩個國家之間的大戰爭。吳王派公子光率領大兵浩浩蕩蕩開赴邊境,一舉掃滅了鍾離和居巢,就在今天安徽省巢湖市一帶的地方。並且直逼楚國的腹地,楚軍害怕,急忙撤軍。

伍子胥在吳國,也感到吳國的宮廷之中充滿了險惡,公子光一心想當國王,到處招兵買馬,想有朝一日代吳王僚而立。在攻下居巢的時候,伍子胥曾經勸公子光乘勝追擊。但是公子光私下裡對吳王說:“我看不可再向前進發,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殺害,他們是想借機報仇,但是對我們吳國卻沒有好處。”吳王就聽從了他的話。

伍子胥覺得在這樣的人身邊,有可能不但報不了仇,還要惹來殺身之禍,就請求離開宮廷,到山間去種地。公子光一直把他當做奪取王位的重要人物,當然不會同意。伍子胥就向公子光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專諸,公子光覺得專諸非常合自己的心意,就同意了。

伍子胥此舉可謂是一箭雙鵰,一方面使得自己可以脫身,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來監視宮廷裡的動向,他在山間種地是假,他日日想的就是要尋找機會爲父兄報仇。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吳國感到機會來了,吳王僚就派大將蓋餘、燭庸領兵去攻打楚國,又派了他的叔父季札到晉國去觀察諸侯的反應。吳軍進攻不順利,被困在戰場。

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公子光見吳王僚的親信都不在京都,就和專諸商量大事,公子光決定馬上動手,取代吳王僚而立。

在四月的一天,公子光的行動開始了,他先在地下室裡埋伏了大量的武裝勇士,邀請吳王僚飲酒。吳王最近就覺得公子光的行動反常,對他存有戒心,就帶了許多士兵去參加宴會,公子光的住宅的前前後後都站立着他帶來的士兵,這些士兵都手執兵器,虎視眈眈,使得公子光不敢輕易下手。

公子光一看大事不好,他以爲有人向吳王透露了情況,就臨時心生一計,他一邊給吳王進酒,一邊笑談着,好像一點事也沒有。

席間,他忽然說自己的腳很疼,要出去治療一下,馬上就回來。他來到了地下室,見到了他的土兵們。而吳王做夢也想不到公子光的住宅有地下室,而且地下室裡還有這麼多的士兵。

公子光讓自己的一個士兵化裝成廚師,向桌上送紅燒魚,在一條大魚中藏着一把鋒利的刀子。一會兒,紅燒魚被送了上來,吳王還在誇這條魚怎麼這麼大,坐在一旁的專諸眼疾手快,從魚中拔出刀子,朝正在喝酒的吳王刺去,正中他的胸膛,吳王僚就這樣結束了性命。

吳王帶來的士兵見吳王被殺,就在宮中殺將起來,專諸也被亂刀刺死。地下室裡的公子光的土兵一起出來,消滅了吳王帶來的衛士。

就這樣公子光當上了國王,這就是吳王闔廬,他是戰國後期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爲了感謝專諸的相助,他封專諸的兒子爲他的國卿。

伍子胥在這場宮廷之變中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子光

的許多智謀都是伍子胥所出的,所以闔廬也給他封了官,他專門負責吳國的外交,並且參與謀劃國家的大事。那些派往外面攻打楚國的人,如蓋餘、燭庸等看吳王僚已死,也不敢回國,到別的國家逃命去了。

雖然吳王僚死了,但是吳國和楚國的世代仇恨還是沒有結束,闔廬當政不久,就和伍子胥、伯嚭等率領大軍攻打楚國,收復了舒邑,殺了吳國的兩個在外面逃亡的公子。

他們要攻佔楚國的國都郢都,隨同他們一同來的大將軍孫武不同意他們這樣做,因爲他們當時兵力還較弱,不足以戰勝楚軍。這位孫武,就是我國最早的一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他寫的《孫子兵法》,至今還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國和蔡國,大舉進攻楚國,聯合部隊由孫武大將軍統帥。這次進攻吳國幾乎是出動了全國所有的兵力,吳王在誓師大會上說,勝敗在此一舉。他們兵分幾路,向楚軍陣營開去,大軍一直到達漢江。楚軍也動員全國的兵力予以抵抗,雙方就在漢江兩岸擺開了戰場。

戰鬥打響了,這場戰鬥的艱苦程度超過了雙方軍事家的估計,雙方經過了多次交戰,傷亡都很慘重,最後吳國取得了勝利。

勝利之後,孫武率領大軍揮師直下,一直打到楚國的首都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吳國的勝利已成定局。

伍子胥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他不禁淚水滂沱,他的父親和兄長慘曹楚平王的殺害,今天報仇的日子總算來到了,他親自率領軍隊去追趕楚昭王,但是沒有抓到。盛怒之下,他回到了郢都,刨開了平王墳墓,拖出他的屍體,掄起自己手上的鋼鞭,對着平王的屍體一下一下地抽。

抽完了,他癱倒在地下,對着蒼天,嚎啕大哭,“老天作證,我總算報了這個仇!”他叫喊道。

這時,吳兵正在楚國,吳國的老對手越國知道這是一個機會,就出兵來打吳國,吳國感到國力空虛,只好退兵回國。

吳王闔廬回國以後,提拔了伍子胥和孫武,吳國的國力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44章 曹劌論戰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8章 晏子使楚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43章 亞聖孟子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3章 倉頡造字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9章 范蠡三遷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
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44章 曹劌論戰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8章 晏子使楚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43章 亞聖孟子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3章 倉頡造字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9章 范蠡三遷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