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我國清代傑出的文學家,中國短篇小說之王。
蒲松齡出生於明崇禎十三年,正處於改朝換代的前夜。蒲氏世代書香,但不是顯達的官宦之家。到蒲松齡少年時,家中已一貧如洗。
少年蒲松齡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小小年紀就顯露出才華。清順治十五年,19歲的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顯露頭角,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學道的考試,連取三個第一,引起人們的關注。
此時的蒲松齡壯志滿懷、意氣風發,奔走在讀書應舉的道路上。
順治十七年和康熙二年,蒲松齡兩次參加鄉試,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這些經歷給自以爲穩操勝券的蒲松齡以沉重打擊,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在科舉之路上取得成功。
康熙九年,蒲松齡應江南寶應縣知縣孫蕙之邀,前去做孫蕙的幕賓。儘管蒲松齡認爲這種幕賓的生涯實在無聊,但是南下漫遊使他跳出了狹小的天地,看見了更爲廣闊的世界。
在南遊過程中,蒲松齡接觸到了豐富的人物,爲他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這些對他以後的文藝創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蒲松齡的科舉之心並未泯滅,仍希望通過此步青雲之上。因此,一年之後,蒲松齡回到家鄉。
蒲松齡再次參加鄉試,結果又是名落孫山。
極度悵惘之際,蒲松齡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候文學成了他惟一的慰藉。
康熙十四年,朝廷爲聚斂錢財,允許捐錢取得功名,這樣一來,科場愈加黑暗。蒲松齡縱有滿腹經綸,但手中無銀,也只好望洋興嘆。康熙十七年,皇帝開博學鴻儒科,蒲松齡再次前往,又失望而歸。
此時蒲松齡已年逾不惑,科場失意使他對現實感到極度悲憤。從追求到拋棄到抨擊,蒲松齡在科舉制度下走了一條曲折之路。
蒲松齡是科舉場上倒戈的勇士,但同時又是一位在創作道路上取得偉大成就的不朽作家。
蒲松齡一生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詞集》、《聊齋俚曲集》、《戲曲三出》等,最著名的還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一部能夠顯示他自身特性的偉大作品。蒲松齡生活的時代,是各種矛盾特別尖銳的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給了蒲松齡以震撼。他以自己豐富奇特的想象,變化多端的筆法,曲折地展示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以其非凡的藝術生命力成爲人們瞭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幅活畫,被推崇爲漢語世界裡的《天方夜譚》。
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齡垂垂老矣,對八股進身也已心灰意冷,撤帳回家,度過了他的晚年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蒲松齡已是75歲的老人。此時,夫人病逝的痛苦,兄弟死別的悲傷,幾個孫子連續夭折的厄運,一起衝擊着他的心靈。但這位老人仍然關心人民羣衆的事。第二年,蒲松齡臨窗危坐而卒,一代文傑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