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從太祖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那天算起,到思宗朱由檢縊死煤山那天爲止,大明王朝在歷史上存在了267年。在此期間,不知涌現出多少風流人物。在這些人物中,年輩最晚者要屬宋應星,多才多藝者也首推宋應星。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宋應星誕生在江西奉新縣一個幾代人都在朝中做官的大家族裡。父母給他起名應星,字長庚。

夏風吹拂,樹木繁陰,贛江兩岸,居廬相望。一塊塊稻田,象魚鱗一樣,有次序地排列着。三三五五的農夫正在稻田裡拔水稗。已到了而立之年的宋應星,不慌不忙地走近一位中年漢子的身邊,非常有禮貌地說:“大哥,聽說你們這裡的人,用骨灰、石灰改良稻田土壤。您能不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經驗?”說罷,便從衣兜裡掏出紙和筆來。那漢子直起腰,掀起衣襟,擦了擦臉上的汗珠,高興地說:“難得你們這些讀書人聽這方面的經驗介紹。”接着,他便滔滔不絕地說開了。宋應星一邊聽,一邊飛快地記錄着。

和稻田裡的那漢子告別之後,宋應星乘舟渡過贛江,來到家鄉附近的最大都市南昌府。他走進一家造紙廠的門口,正好遇到一位老造紙工。他彎腰施禮道:“師傅!晚輩專程來向您請教造紙技術。”說完,又從衣兜裡掏出紙和筆。那老者見他一身書生打扮,又見他態度如此謙遜,就慢條斯理地說:“我們這裡共造兩種紙:竹紙和皮紙。俺先談竹紙的製造過程,我們每年在芒種前後,到山上砍竹。第一步,即將竹子一律截成五到七尺左右長。第二步,將截好的竹子放到池水裡浸泡一百天。第三步,將浸泡好的竹子取出來,加以捶打、篩選,除掉青殼和粗皮。第四步,攪拌石灰化汁。第五步,將其放入握桶中蒸煮八晝夜之後,停火一天。第六步,將其從檀桶中取出,用清水漂洗。第七步,將其用草木灰水漿過。第八步,將其再放入釜內蒸煮,並用灰水淋漬。使其在10多天內,自然腐爛。第九步,將其放人臼內,舂搗成稀泥片。第十步,製漿造紙。俺再談皮紙的製造過程……”那老者講完,宋應星也將其全部記錄下來。

鄱陽湖畔,有個很有名氣的小地方一窯村。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燒製磚、瓦、陶瓷器爲業。他們的傑作——五彩瓷器,暢銷遠近。宋應星離開繁華的都市南昌,走向偏僻的山莊窯村。當他走進村口一看,那裡三面環山,山下的許多黃土窯洞緊相連,窯洞前,黑牛般的大石臥遍,黑牛石旁冒出股股清泉,清泉邊的白楊揚枝披翠。宋應星不禁暗道:“黃土窯、黑石、清泉、白楊,構成一幅天然的畫卷。”

其實,這裡不僅景緻美,這裡的人們的心靈也美。隨着一陣“汪汪”的狗叫聲響起,宋應星已被熱情好客的一位窯村老大爺領進窯洞裡。老大爺叫孫女端上一碗茶水,又命老伴準備飯菜。宋應星連忙道:“晚輩要參觀貴處的燒製磚、瓦、陶瓷器的工地。”老大爺道:“請貴客不要着慌,我兒子正帶領人馬在工地上幹活,等咱們吃過飯,我帶你去工地找他,,讓他好好向您講一講燒製五彩瓷器的經過。”

天黑了,工地上火光沖天。宋應星和老大爺吃過飯,他們一同朝着火光沖天的地方走去。

一晃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一日,宋應星正在書房裡讀書,哥哥宋應升走進來,指着貼在牆壁上寫有“家食之問堂”的橫幅,笑着對宋應星說:“這是你給書房所題的名吧?”宋應星放下書本答道:“對!”宋應升問道:“其含義是什麼?”宋應星解釋道;“‘家食之問’,就是有關家常生活的學問。我一直在研究這門學問。將來,我準備寫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一言以蔽之,此書的內容全與家常生活有關。”宋應升連忙道:“你繼續研究你的學問,哥哥不再打攪你!”說完,邁步走出書房。

濃重晶瑩的甘露,驅走掌管寒冬季節之神,崇禎七年(1634年)的春天來臨了。到任不久的分宜縣教諭宋應星,對全縣各類學堂巡視了一番之後,趁閒暇之際,走出任所,來到野外,傾聽那高下皆成調的山歌,觀賞那縱橫自成塘的野水。他突然停住腳步,心裡想:多年來,自己通過到各地調查、訪問,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通過閱讀有關書籍,又獲得了可觀的第二手材料。寫作《天工開物》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應該抓緊時間對這些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進行加工、提煉,將其寫進《天工開物》內。想到這裡,宋應星不再遊玩,毫不猶豫地走回住所。

夜晚,風送泉聲,動聽極了。宋應星住所裡的燈光特別明亮,他伏在案几上,緊握筆管,仍然在構思。他想列出《天工開物》的寫作提綱,然而,總是理不出一個頭緒。他眉頭一皺,想起晁錯《論貴粟疏》中的“貴五穀而賤金玉”之句,心裡突然一亮,暗道,“有了!首編首卷寫五穀的種植,棉麻的栽培技術,末編末卷寫金玉的開採、加工過程。”於是,他大筆一揮,很快列出全書的寫作提綱:

第一編

乃粒第一:講五穀的種植方法;

乃服第二:講養蠶、繅絲、織布技術;

彰施第三:講染色技術;

粹精第四:講糧谷、食品加工技術;

作鹹第五:講食鹽生產過程;

甘嗜第六:講製糖工藝。

第二編

陶埏第七:講磚瓦、陶瓷製造技術;

冶鑄第八:講各種金屬的鑄煉技術;

舟車第九:講各種舟車的構造及性能;

錘鍛第十:講各種器具的鍛造技術;

燔石第十一:講各種礦石的採煉技術;

膏液第十二;講榨油、制燭技術;

殺青第十三:講造紙、造幣方法。

第三編

五金第十四;講金屬礦藏的開採技術;

佳兵第十五:講兵器、火藥製造技術;

丹青第十六:講各種顏料的配製方法;

麴櫱第十七:講釀酒、酵母劑製造技術;

珠玉第十八:講珠玉開採、加工技術。

崇禎十年(1637年)秋天,宋應星終於寫完《天工開物》一書。當即,好友塗伯聚出資刊印了此書。這一年,宋應星正好50歲。

《天工開物》全面地總結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它象一棵結滿果實的大樹,向四面八方撒播開去。

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
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