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祖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那天算起,到思宗朱由檢縊死煤山那天爲止,大明王朝在歷史上存在了267年。在此期間,不知涌現出多少風流人物。在這些人物中,年輩最晚者要屬宋應星,多才多藝者也首推宋應星。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宋應星誕生在江西奉新縣一個幾代人都在朝中做官的大家族裡。父母給他起名應星,字長庚。
夏風吹拂,樹木繁陰,贛江兩岸,居廬相望。一塊塊稻田,象魚鱗一樣,有次序地排列着。三三五五的農夫正在稻田裡拔水稗。已到了而立之年的宋應星,不慌不忙地走近一位中年漢子的身邊,非常有禮貌地說:“大哥,聽說你們這裡的人,用骨灰、石灰改良稻田土壤。您能不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經驗?”說罷,便從衣兜裡掏出紙和筆來。那漢子直起腰,掀起衣襟,擦了擦臉上的汗珠,高興地說:“難得你們這些讀書人聽這方面的經驗介紹。”接着,他便滔滔不絕地說開了。宋應星一邊聽,一邊飛快地記錄着。
和稻田裡的那漢子告別之後,宋應星乘舟渡過贛江,來到家鄉附近的最大都市南昌府。他走進一家造紙廠的門口,正好遇到一位老造紙工。他彎腰施禮道:“師傅!晚輩專程來向您請教造紙技術。”說完,又從衣兜裡掏出紙和筆。那老者見他一身書生打扮,又見他態度如此謙遜,就慢條斯理地說:“我們這裡共造兩種紙:竹紙和皮紙。俺先談竹紙的製造過程,我們每年在芒種前後,到山上砍竹。第一步,即將竹子一律截成五到七尺左右長。第二步,將截好的竹子放到池水裡浸泡一百天。第三步,將浸泡好的竹子取出來,加以捶打、篩選,除掉青殼和粗皮。第四步,攪拌石灰化汁。第五步,將其放入握桶中蒸煮八晝夜之後,停火一天。第六步,將其從檀桶中取出,用清水漂洗。第七步,將其用草木灰水漿過。第八步,將其再放入釜內蒸煮,並用灰水淋漬。使其在10多天內,自然腐爛。第九步,將其放人臼內,舂搗成稀泥片。第十步,製漿造紙。俺再談皮紙的製造過程……”那老者講完,宋應星也將其全部記錄下來。
鄱陽湖畔,有個很有名氣的小地方一窯村。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燒製磚、瓦、陶瓷器爲業。他們的傑作——五彩瓷器,暢銷遠近。宋應星離開繁華的都市南昌,走向偏僻的山莊窯村。當他走進村口一看,那裡三面環山,山下的許多黃土窯洞緊相連,窯洞前,黑牛般的大石臥遍,黑牛石旁冒出股股清泉,清泉邊的白楊揚枝披翠。宋應星不禁暗道:“黃土窯、黑石、清泉、白楊,構成一幅天然的畫卷。”
其實,這裡不僅景緻美,這裡的人們的心靈也美。隨着一陣“汪汪”的狗叫聲響起,宋應星已被熱情好客的一位窯村老大爺領進窯洞裡。老大爺叫孫女端上一碗茶水,又命老伴準備飯菜。宋應星連忙道:“晚輩要參觀貴處的燒製磚、瓦、陶瓷器的工地。”老大爺道:“請貴客不要着慌,我兒子正帶領人馬在工地上幹活,等咱們吃過飯,我帶你去工地找他,,讓他好好向您講一講燒製五彩瓷器的經過。”
天黑了,工地上火光沖天。宋應星和老大爺吃過飯,他們一同朝着火光沖天的地方走去。
一晃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一日,宋應星正在書房裡讀書,哥哥宋應升走進來,指着貼在牆壁上寫有“家食之問堂”的橫幅,笑着對宋應星說:“這是你給書房所題的名吧?”宋應星放下書本答道:“對!”宋應升問道:“其含義是什麼?”宋應星解釋道;“‘家食之問’,就是有關家常生活的學問。我一直在研究這門學問。將來,我準備寫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一言以蔽之,此書的內容全與家常生活有關。”宋應升連忙道:“你繼續研究你的學問,哥哥不再打攪你!”說完,邁步走出書房。
濃重晶瑩的甘露,驅走掌管寒冬季節之神,崇禎七年(1634年)的春天來臨了。到任不久的分宜縣教諭宋應星,對全縣各類學堂巡視了一番之後,趁閒暇之際,走出任所,來到野外,傾聽那高下皆成調的山歌,觀賞那縱橫自成塘的野水。他突然停住腳步,心裡想:多年來,自己通過到各地調查、訪問,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通過閱讀有關書籍,又獲得了可觀的第二手材料。寫作《天工開物》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應該抓緊時間對這些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進行加工、提煉,將其寫進《天工開物》內。想到這裡,宋應星不再遊玩,毫不猶豫地走回住所。
夜晚,風送泉聲,動聽極了。宋應星住所裡的燈光特別明亮,他伏在案几上,緊握筆管,仍然在構思。他想列出《天工開物》的寫作提綱,然而,總是理不出一個頭緒。他眉頭一皺,想起晁錯《論貴粟疏》中的“貴五穀而賤金玉”之句,心裡突然一亮,暗道,“有了!首編首卷寫五穀的種植,棉麻的栽培技術,末編末卷寫金玉的開採、加工過程。”於是,他大筆一揮,很快列出全書的寫作提綱:
第一編
乃粒第一:講五穀的種植方法;
乃服第二:講養蠶、繅絲、織布技術;
彰施第三:講染色技術;
粹精第四:講糧谷、食品加工技術;
作鹹第五:講食鹽生產過程;
甘嗜第六:講製糖工藝。
第二編
陶埏第七:講磚瓦、陶瓷製造技術;
冶鑄第八:講各種金屬的鑄煉技術;
舟車第九:講各種舟車的構造及性能;
錘鍛第十:講各種器具的鍛造技術;
燔石第十一:講各種礦石的採煉技術;
膏液第十二;講榨油、制燭技術;
殺青第十三:講造紙、造幣方法。
第三編
五金第十四;講金屬礦藏的開採技術;
佳兵第十五:講兵器、火藥製造技術;
丹青第十六:講各種顏料的配製方法;
麴櫱第十七:講釀酒、酵母劑製造技術;
珠玉第十八:講珠玉開採、加工技術。
崇禎十年(1637年)秋天,宋應星終於寫完《天工開物》一書。當即,好友塗伯聚出資刊印了此書。這一年,宋應星正好50歲。
《天工開物》全面地總結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它象一棵結滿果實的大樹,向四面八方撒播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