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韓幹畫馬

唐代的繪畫藝術發展到一個全新階段,不但名家輩出,而且流派齊全。在衆多的繪畫流派中,畜獸畫的成就比較突出,著名畫家韓混、戴蒿以畫牛著稱,而韓幹、曹霸、韋偃、陳閎則以畫馬聞名。在這些人中間,成就最大的是韓幹畫馬,以至後世談到唐代畫馬,首先提到的就是韓幹。

韓幹陝西藍田人,出身於貧苦之家,青少年時代以替酒店主人送酒爲生,沒有錢上學。但他從小就喜歡繪畫,空閒時間便用木棍在地上學畫。有一次,店主派他給大畫家王維家去送酒,韓幹等在門外,時間一長,便蹲在地上用手指畫人馬,以便消遣時間。韓幹做畫恰巧被王維看到,便走近來看。王維覺得他畫得非常象那麼回事。很有繪畫天賦,頓生憐才之心。於是王維每年資助他兩萬貫錢,讓他離開酒店,專門學畫。這樣一直供了他十多年。韓幹於是拜盛唐時畫馬名家曹霸爲師,專門從事繪畫,經過多年的刻苦用功,終於成了一位著名畫家。

韓幹因畫馬出名,被唐玄宗李隆基召到宮內做了一名供奉官,專門爲皇帝嬪妃們畫馬,供他們玩樂。韓幹雖曾跟曹霸學畫,但創作技法並不完全相同。曹霸畫馬是沿用中國古代傳統的畫法,着重刻畫馬的筋骨,以畫瘦馬而見長。韓幹做了供奉官以後,有機會看到李隆基御廄的真馬。唐玄宗喜歡高頭駿馬,御廄中養馬多至40萬匹。韓幹畫馬並不墨守師法,而是具有改革精神,於是以御廄的真馬爲模型,不再單純仿照別人的繪畫畫馬,韓幹幾乎把所有的良馬全都畫到了,而且畫出來的全都是翹首挺立的大馬,具有盛唐的時代風格。現在保存下來的《照夜白圖》中,韓幹畫一匹名爲“照夜白”的馬圖,畫中的“照夜白”渾身圓滾,四蹄健壯,昂首嘶鳴,正是這種高雄大馬形象。由於韓幹畫馬突破了傳統的畫法,以至仍用畫瘦馬舊眼光欣賞繪畫的杜甫頗有微辭,他認爲韓幹的缺陷在於“於惟畫肉不畫骨”,予以批評。對杜甫的落後觀點,晚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九《韓幹》條中已指出他批評失當。

韓幹畫馬之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首先在於他具有創新精神。有一次,唐玄宗拿出另一位供奉官陳閎的作品,要韓幹照着畫。陳閎也是曹霸的學生,善於畫馬,但在創作手法上和曹霸相同,畫出來的是瘦馬。韓幹覺得比照真馬繪畫要比臨摹別人的作品更容易畫出優秀作品,便沒有照陳閎的馬圖畫。唐玄宗看到韓幹畫出的馬和陳閎作品中的馬不一樣,便問他爲什麼沒有按照作品畫。韓幹回答說:“我自有老師學習,何必照陳閎的作品畫!”唐玄宗問他的老師是誰,韓幹說:“馬廄裡的馬,就是我的老師,我是照它們畫出的。”唐玄宗認爲他說的很有道理,並且看到韓幹畫的馬的確比陳閎畫的馬好,便沒有怪罪他。韓幹畫馬技術不但在陳閎之上,而且超過了曹霸,還與他畫馬刻苦實踐有關。據《歷代名畫記·韓幹》和《唐朝名畫錄·神品下·韓幹》等書記載,韓幹畫馬時首先要按天干地支考慮時間和方位,然後才決定所要畫的馬的骨架、姿態和毛色,非常細緻,可以想象到他在畫馬時對馬形象是如何細心觀察和研究的,無怪乎後代畫家讚譽他的作品能夠奪馬精魄,評價相當高。

由於韓幹畫出了馬的神韻,人們非常喜愛他的作品,於是編出一系列神話故事加以渲染,以無限崇敬的心情讚美他的成就。

據唐宋人的畫史記載,有一次,有個戴黑帽、穿紅衣的鬼使受閻王驅使,不勝步行跋涉之苦,便找到韓幹,請求給他一匹馬。韓幹在鬼使走後,便畫了一匹馬焚燒了,送給鬼使。過了幾天,鬼使來向韓幹致謝,說因爲得到韓幹送他的馬,免去了路途中許多跋山涉水之苦。

唐德宗建中年間,有人牽了一匹馬找一位獸醫給馬看病,獸醫覺得這匹馬不同尋常,從來沒見過這樣好骨相和毛色的馬,於是便開玩笑說:“您的這匹馬非常象韓幹畫上的馬,世間哪會有這樣好的真馬!”恰好當時韓幹也在場,他自己也非常驚訝,心中暗想,怎麼這匹馬和我畫的一匹馬一模一樣?他上前撫摸了一會兒,發現馬前腿有點跛,越想越覺得奇怪。於是,他急忙回到家中,找出自己畫那張馬圖一看,畫上的馬前腿果然有一塊殘缺,他才明白剛纔看到的那匹病馬是自己畫的馬顯靈了。

韓幹畫馬不僅在唐朝有種種傳說,後代也還有許多類似的神話。據宋代畫家記載,宋仁宗嘉柘年間,有位官員帶着廣幅韓幹的馬圖去江南辦公務,當他回到今天安徽當途縣長江渡口時,準備渡船過江。突然,江面上波濤洶涌,濁浪滔天,無法過江。這位官員只得住下,可一連等了3天,風浪並不退,仍然無法渡江。於是他便去江邊的中元水府廟燒香祭典,祈求神靈保佑。當天夜裡,官員夢到水府廟神仙來告訴他,說如果能把韓幹所畫的馬圖留下,便能平安渡江。這位官員無奈,只好忍痛割愛,把圖獻給小府君廟,果然不一會兒風平浪靜,他順利地過了長江。可見韓幹畫馬不但世間的人們喜愛,陰曹的鬼怪也喜歡,甚至天上的神仙也看重!

從這些傳說中,我們如果撇開其迷信成分,仍然可以認識韓幹高超的繪畫技術,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國曆代畫史著錄的韓幹畫馬作品,總計有50多幅,然而因時代久遠,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幅《照夜白圖》。後來,就連這件絕無而僅有的唯一作品也在解放前被人攜往國外,下落不明,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損失。

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章 紂王暴政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1章 少康中興第9章 大禹治水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2章 酒的發明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98章 鴻 門 宴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
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章 紂王暴政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1章 少康中興第9章 大禹治水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2章 酒的發明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98章 鴻 門 宴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