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字明儼,號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東北)人。他是抗擊清朝軍隊、驅逐荷蘭殖民軍、收復我臺灣領土的偉大民族英雄。

1624年,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他自幼聰明好學,勤奮讀書,苦練武藝,後來,又研習兵法,關心天下興亡大事,立志盡全力報效祖國。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了北京城,鄭成功也隨父親鄭芝龍到南京讀書。他對在揚州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明朝將領史可法非常欽佩。南京的這段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感。

但鄭成功的父親卻是一個心懷鄙薄、唯利是圖的人。清軍入關後,明朝滅亡了。鄭芝龍決定投降清朝,他聽不進鄭成功的勸告,向敵人進了降表。鄭成功非常悲憤,他痛恨父親的行爲,毅然與父親決裂。在家鄉的孔廟前,鄭成功焚燒了曾經穿過的儒生服裝,決心棄文從武,效命沙場。從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的道路,這一年他才24歲。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鄭成功,就把他曾經焚燒過青衣、投筆從戎的孔廟改名爲“焚衣亭”。

鄭成功高舉義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擁護,他禮賢下士,在各地招納賢才。1659年,鄭成功又與另一著名抗清將領張煌言的部隊聯合,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後,率17萬水陸大軍,從舟山出發,攻克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圍困了南京。但後來他卻因中了清軍的詐降詭計,驕兵輕敵,延誤戰機達兩個月之久。清軍趁鄭成功意志鬆弛之際,突然攻城,打得鄭成功措手不及,戰機轉勝爲敗,鄭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軍難以渡海作戰,於是封鎖海疆,發佈了“遷界令”,命令從山東到廣東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這樣就給鄭成功的義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這時,清朝在北方已經形成統一的局面,南方的抗倭鬥爭已經轉入低潮,而此時的臺灣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着,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鄭成功便醞釀收復海島臺灣,作爲積蓄力量、繼續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鄭成功命兒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自己率領350多艘戰船、二萬五千大軍向臺灣進發。鄭成功的船隊渡過了險要的臺灣海峽,來到鹿耳門港外。在臺灣人民的協助下,鄭成功的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荷蘭人盤踞的赤嵌城。荷蘭殖民者非常驚慌,倉皇帶兵迎戰。中隊鬥志旺盛,奮不顧身,用長槍、大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荷蘭軍隊死傷慘重。荷蘭守軍見孤城無援,無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着,鄭成功又指揮部隊圍攻臺灣城。荷蘭總督見赤嵌城已經失守,就派人與鄭成功議和,要求他放棄臺灣,他們願意年年進貢,並送十萬兩白銀,作爲撤兵之用。鄭成功義正詞嚴地回絕道:“臺灣一向屬於中國,收復臺灣是理所當然的事。荷蘭人必須離開臺灣,如果繼續霸佔,我們就堅決進攻,把你們驅逐出去。”圍城八個月後,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進攻,荷蘭總督見大勢已去,終於掛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蘭總督在投降書上籤了字。從此,被荷蘭殖民者統治了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設置府立機構,制定法律,安定社會秩序;他又派士兵墾荒,向當地居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臺灣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在收復臺灣後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鄭成功於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還登上將臺,拿着望遠鏡,隔江遙望他無限熱愛的祖國大陸。

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章 堯舜讓位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58章 晏子使楚第6章 精衛填海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章 精衛填海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63章 美女西施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章 大禹治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1章 少康中興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
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章 堯舜讓位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58章 晏子使楚第6章 精衛填海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章 精衛填海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63章 美女西施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章 大禹治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1章 少康中興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