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字明儼,號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東北)人。他是抗擊清朝軍隊、驅逐荷蘭殖民軍、收復我臺灣領土的偉大民族英雄。
1624年,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他自幼聰明好學,勤奮讀書,苦練武藝,後來,又研習兵法,關心天下興亡大事,立志盡全力報效祖國。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了北京城,鄭成功也隨父親鄭芝龍到南京讀書。他對在揚州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明朝將領史可法非常欽佩。南京的這段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感。
但鄭成功的父親卻是一個心懷鄙薄、唯利是圖的人。清軍入關後,明朝滅亡了。鄭芝龍決定投降清朝,他聽不進鄭成功的勸告,向敵人進了降表。鄭成功非常悲憤,他痛恨父親的行爲,毅然與父親決裂。在家鄉的孔廟前,鄭成功焚燒了曾經穿過的儒生服裝,決心棄文從武,效命沙場。從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的道路,這一年他才24歲。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鄭成功,就把他曾經焚燒過青衣、投筆從戎的孔廟改名爲“焚衣亭”。
鄭成功高舉義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擁護,他禮賢下士,在各地招納賢才。1659年,鄭成功又與另一著名抗清將領張煌言的部隊聯合,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後,率17萬水陸大軍,從舟山出發,攻克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圍困了南京。但後來他卻因中了清軍的詐降詭計,驕兵輕敵,延誤戰機達兩個月之久。清軍趁鄭成功意志鬆弛之際,突然攻城,打得鄭成功措手不及,戰機轉勝爲敗,鄭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軍難以渡海作戰,於是封鎖海疆,發佈了“遷界令”,命令從山東到廣東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這樣就給鄭成功的義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這時,清朝在北方已經形成統一的局面,南方的抗倭鬥爭已經轉入低潮,而此時的臺灣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着,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鄭成功便醞釀收復海島臺灣,作爲積蓄力量、繼續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鄭成功命兒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自己率領350多艘戰船、二萬五千大軍向臺灣進發。鄭成功的船隊渡過了險要的臺灣海峽,來到鹿耳門港外。在臺灣人民的協助下,鄭成功的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荷蘭人盤踞的赤嵌城。荷蘭殖民者非常驚慌,倉皇帶兵迎戰。中隊鬥志旺盛,奮不顧身,用長槍、大刀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荷蘭軍隊死傷慘重。荷蘭守軍見孤城無援,無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着,鄭成功又指揮部隊圍攻臺灣城。荷蘭總督見赤嵌城已經失守,就派人與鄭成功議和,要求他放棄臺灣,他們願意年年進貢,並送十萬兩白銀,作爲撤兵之用。鄭成功義正詞嚴地回絕道:“臺灣一向屬於中國,收復臺灣是理所當然的事。荷蘭人必須離開臺灣,如果繼續霸佔,我們就堅決進攻,把你們驅逐出去。”圍城八個月後,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進攻,荷蘭總督見大勢已去,終於掛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蘭總督在投降書上籤了字。從此,被荷蘭殖民者統治了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設置府立機構,制定法律,安定社會秩序;他又派士兵墾荒,向當地居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臺灣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在收復臺灣後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鄭成功於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還登上將臺,拿着望遠鏡,隔江遙望他無限熱愛的祖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