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漢武帝當政時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期,他是我國古代最有作爲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即位時,西漢於朝已經經歷了六十多年的發展,漢初經濟凋敝、社會貧弱的面貌已經改觀,經濟欣欣向榮,國庫非常充實。但漢武帝並不滿足於現狀,他決心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一個空前的漢家盛世。
爲了實現他的勃勃野心,漢武帝非常重視選拔治國人才。他召集全國文士,策問治國安邦之道,從中選拔有才能的人。爲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漢武帝採納了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通曉儒經作爲選拔官吏的標準。儒家學說認爲:皇帝是奉上天的旨意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給了的皇帝權力以理論上的根據,漢武帝就採取這種思想做統治人民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這在當時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爲了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頒行“推恩法”,命令藩王不能把自己的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而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其他子弟,並且直接由各地的郡來管理。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與此同時,漢武帝還利用種種藉口來剝奪諸侯國國君的爵位,打擊各王國的勢力。
漢武帝統一了幣制,由朝廷鑄錢,實行鹽、鐵和酒的專賣,又向商人徵收資本稅,對擁有資產隱瞞不報或報而不實的,沒收其財物及土地。這些財政經濟政策的實行,解除了當時朝廷的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豪強和商人的勢力,使國家的經濟命脈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
漢武帝還很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曾多次組織數萬人開挖水渠,大規模興修水利,對黃河下游進行治理,使黃河在此後的80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災。
爲了保護北方邊境的安全,制止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的發展,漢武帝採取了許多重大的措施。從防禦性戰略轉爲大規模反擊匈奴侵掠的戰鬥。他指揮得當,知人善任,起用大將衛青與霍去病對匈奴進行包圍攻擊,打了許多大勝仗。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衛青、霍去病帶領幾十萬大軍,深入漠北,進攻匈奴主力,結果又獲全勝。漢武帝運籌帷幄,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全面勝利,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打敗匈奴之際,漢武帝用大量移民的方法來充實邊防。公元前138年,他派遣著名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想聯合大月氏(古族名)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密切了漢朝和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聯繫。
漢武帝還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及西南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漢武帝使歸順的三個越族部落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一統”局面。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漢族把鐵製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推廣、傳播到這些地區,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在位50年,他所施行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對以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聰明果斷,善於用人,樂於納諫,賞罰嚴明。在位期間,漢武帝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漢王朝的發展推向了極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