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篡權後,內亂不已。臨淮人瓜田儀等憑藉會稽長洲聚衆起事;瑯(láng)琊女子呂母聚集幾千人,殺死海曲縣令,入海組織武裝,很快發展到上萬人馬;公元17年,湖北中部大旱。饑民在王匡、王鳳領導下起義。他們隱在綠林山中因此稱作“綠林軍”,幾個月之間發展到七八幹人。

公元18年,瑯琊人樊崇在山東莒縣起義,由於樊崇作戰勇猛,各地的起義者大多依附於他,一年間發展到一萬多人。王莽派太師王匡(與“綠林軍”領袖王匡同名的另一個人)更始將軍廉丹討伐樊崇。樊崇擔心自己的部下與王莽的軍隊混在一起難以區分,就將眉毛畫成紅色,因此號稱“赤眉”。太師王匡、廉丹等率精兵十萬征討赤眉軍。官軍所過之處,**搶掠,胡作非爲。老百姓爲此編了一首歌謠:“寧遇赤眉,不遇太師。太師還可,更始殺我!”兩軍在須昌(今山東東平縣)交鋒,結果官兵被赤眉軍打得大敗而逃,太師王匡被樊崇打傷,廉丹在亂軍中被打死。

皇族劉玄、劉演、劉仲、劉秀,也加入綠林軍,其中劉績性情剛毅慷慨,素有威名。劉仲已戰死在小沛。劉演見此時綠林軍興起,便認爲是興復漢室討伐王莽的好時機到了。他召集豪傑聚會共商大計後,派人到各縣發動起事。綠林軍已有十萬之衆。爲便於號召他們決定立漢室後代劉玄爲帝。大赦天下,建年號爲更始元年。

綠林軍經過艱苦奮戰,直搗都城長安,殺死王莽。

劉秀在到達黃河以北封地後,在郡縣中考察官吏,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官名,吏民都十分喜愛他。南陽的鄧禹騎着快馬追趕劉秀,一直追到鄴城,劉秀說:“我是專門負責任命官員的,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當官嗎?”鄧禹說:“我不是想當官。只是希望您的盛德遠播海內,我能夠貢獻微薄的力量,藉機名垂青史罷了。”劉秀大笑,便留他住宿。鄧禹勸他:“如今山東還沒有平定,赤眉、青犢之類的義軍大都有上萬人。更始帝平庸之人,將領也都平平常常,只爲錢財子女着想,沒有遠大志向。您當務之急,是應該廣邀各路人才,爭取民心,重建高祖的大業,拯救百姓,天下不愁安定不了。”劉秀覺得他有謀略每遇大事都與他商量。更始帝派使者立劉秀爲蕭王。

更始帝遷都長安後,淫慾無度,將宮中大權交給趙萌。赤眉軍趁機率兵攻打長安。他們爲了名正言順,也商議立一位漢朝宗室後代爲首領,以誅伐更始皇帝。在此之前,赤眉軍搶到故式侯劉萌的兒子劉盆子,讓他在軍中放羊,年僅十五歲,披頭散髮,赤足破衫。此時想到他便立爲上將軍。當劉盆子見到衆人拜見時,嚇得直哭。赤眉軍到達宏農,更始派兵迎擊,卻被打得大敗。赤眉軍打入長安,更始逃到高陵,其餘將相百官全部投降。更始派劉恭向赤眉軍請求投降,赤眉軍封他爲長沙王,三輔人苦於赤眉軍的暴虐;都可憐更始,打算偷偷救他出來。但張邛派謝祿去吊死了更始,劉恭夜間把他的屍體收起來。更始在位二年而死。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就是光武皇帝,定都洛陽。

鄧禹率兵進駐長安,攻打赤眉軍,赤眉軍打算向西到上隴,但被打敗,又遇大雪,士兵多被凍死,於是返回長安,掘墳取寶,污辱呂后屍體。鄧禹再攻赤眉,沒取勝,便出長安去雲陽。赤眉軍又進入長安。光武帝見鄧禹屢敗且威信下降,便派馮異代替他。鄧禹感到慚愧,便要求與馮異共同打赤眉軍。馮異認爲:“赤眉軍現在仍很強大,只可用恩惠來收買,難以用武力取勝。”鄧禹不聽勸告,急與赤眉交戰。結果又遭慘敗。馮異再次整頓軍隊,與赤眉軍約定時間交戰。他命令戰士穿戴與赤眉軍相同,埋伏在路旁。天明時,赤眉軍攻打馮異大戰一天,到傍晚時,赤眉軍精疲力盡,馮異的伏兵突然出現,兩軍衣服相混,赤眉軍驚慌潰敗,馮異領兵追擊,大敗赤眉軍。赤眉軍逃到宜陽後,光武帝親率六軍,嚴陣以待。赤眉軍大爲驚慌,派劉恭請降,並請赦免劉盆子死罪。

投降時,赤眉軍武器盔甲堆在宜陽城西,像山一樣高。降兵十餘萬人,光武帝分發給他們飯吃。後來樊崇、逢安因謀反而被處死。

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3章 倉頡造字第4章 三皇世紀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4章 國人暴動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4章 三皇世紀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
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3章 倉頡造字第4章 三皇世紀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4章 國人暴動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4章 三皇世紀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