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灑落大地,殘留在空中的烏雲還遮蔽着偏西的太陽。羅貫中來到老師施耐庵的家門口,一眼便看見老師站在庭院裡,正對着那叢竹子出神。他躡手躡腳地走過來道:“老師如此聚精會神地觀賞竹子,其中必有深意在!”施耐庵轉過頭來一看,弟子羅貫中已站在他的跟前。他笑着對羅貫中說:“還是那樣頑皮,快進屋裡!”羅貫中道:“弟子就在外面陪着老師觀竹,豈不別有一番情趣?”施耐庵捋了捋飄在胸前的鬍鬚說:“我非常喜歡這叢竹子,它們美化了我的庭院。在教書、寫作之餘,我總要觀賞它們一番。”他又用手指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竹子道:“貫中,你看,竹芽伸出頭,筍殼垂着手,嫩葉張開嘴,柔枝擡起腿,竹竿伸直腰,短促的竹節,挺拔有力。”羅貫中道:“這叢竹子在老師心目中美極了,他一定能啓發您的創作靈感!”他剛說完,一陣微風吹來,水珠從竹樹上滾落下來,滴滴嗒嗒地響成一片。施耐庵道:“聽到這種聲音,我就象聽到梁山好漢向敵營衝去的腳步聲!”他的話音未落,天空的雲彩飄散,夕陽照射下來,竹樹在地面投下花花點點的影子。他接着說:“看到這竹影,我就象看到了梁山泊那深邃幽遠的樣態一般!”羅貫中道:“這叢竹子難得生長在老師的庭院裡,它們也好象不願夾在池邊岸旁的雜樹中間!”施耐庵仰天大笑道:“貫中的話總帶幾分幽默的色彩!”他止住笑聲,又非常認真地說:“我想,貫中無事不登門,此番來這裡,必有話要對老夫講!”羅貫中道:“今日來老師這裡,一來打聽一下老師創作《水滸傳》的情況,二來要告訴老師,我已開始動筆寫作長篇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施耐庵聽了,高興地說:“我們到外邊去,邊走邊談!”
羅貫中攙扶着施耐庵走出白駒場。施耐庵道:“我們就到前面那道低矮的山樑上轉一轉!”羅貫中半開玩笑地說:“老師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路上,施耐庵首先問道:“有這樣一把古琴,它的原料爲根植洞庭湖畔、傲立風雨之中的梓木,生長於龍門山巔、幾經生死考驗的桐樹,它又經技藝高超的工匠精心製作而成。你說,它的音質如何?”羅貫中答道:“優美。”施耐庵接着說:“老夫希望你製作出這樣的古琴。”羅貫中道;“老師是在暗暗要求我,深入開掘歷史題材,精心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出一部足以流傳百世的長篇歷史小說。”施耐庵大笑道:“好個機靈鬼!”接着,他語重心長地說:“貫中啊!在我的成百上千的弟子中,唯有你和我一樣,在創作小說。”羅貫中道:“歷代的人們認爲:凡是小說,均爲淺薄瑣屑的言論,屬於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類的東西。唐、宋、元以來,詩、詞、曲等作品大量涌現,寫小說的人卻很少。老師勇於向傳統觀念挑戰,銳意破除陳規陋習,埋頭創作長篇小說,其功績將超越前代英才。老師所寫的部分《水滸傳》手稿,我已拜讀多遍,我相信,老師一旦創作完《水滸傳》,它一經問世,必將震撼千百萬讀者的心。小說的價值,也就由此被人們真正發現。基於這種認識,我便一步一趨地跟在老師的後面,創作長篇小說!”施耐庵再次大笑道:“貫中啊!你總是振振有詞!”
師徒二人翻上那道低矮的山樑,但見女蘿草披覆四野,它們有的爬到樹枝上,有的纏在別的植物上。在暮靄的籠罩下,它們那半綠半黃的皮膚更加引人注目。風吹過來,它們拳曲起身子,風吹過去,它們又伸直脊樑。施耐庵指着一片女蘿草道:“這種草最沒有個性,這一點也最不足以取法!一個有個性的人,只有鳴鐘巨雷才能叩開他的心扉,只有光風霽月才能比擬他的胸襟、懷抱。個性不鮮明的人,寫不出好作品!”羅貫中道:“我一定記住老師的教導,努力做一個有個性的人!”
星星開始眨眼,月亮露出笑臉。師徒倆仍站在山樑上。羅貫中藉助星、月微淡的光,望了望老師那蒼白的臉龐,然後,輕聲地問道:“老師,您覺得歲月過得快嗎?”施耐庵說道:“我覺得歲月過得太快了!我活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太長了!”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道:“你剛纔說,要向我打聽一下創作《水滸傳》的情況,《水滸傳》的創作已進入尾聲。我一旦死去,你一定替我把它修訂好,讓它及早問世!”羅貫中道:“祝您老人家健康長壽!”他也停頓了一下,接着說道:“我從明日開始,就幫你整理手稿!”施耐庵道;“不,你現在不能間斷《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作!”說罷,他叫羅貫中重新攙扶着他,二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下山樑。
就在這年秋天,施耐庵與世長辭。
廣闊的平野上,佈滿枯黃的秋草。羅貫中駕車來到施耐庵的墳墓旁,望着那尚新的墳土,不覺潸然淚下。他按着車上的手伏板,略微俯下身,禮拜老師的亡靈。然後,他默默地站立着,陷入一片沉思之中。他由漢代的揚雄閉門著《太玄》、《法言》的舊聞,聯想到老師生前嘔心瀝血地撰寫《水滸傳》的情景。由漢代的董仲舒因專心致志地讀書、講學,竟多年不窺看宅旁的園田的逸事,聯想到老師生前在煙霞繚繞的鄉間開闢教學場所的舉措。由晉代的王猛曾在桓溫面前高談闊論的傳說,聯想到老師生前在大庭廣衆之下,滔滔不絕地演講的場面。他竟然對着老師的墳墓大聲道:“您與先賢完全可以並駕齊驅!”他又在心裡默默地念道:“尊敬的老師,您的學術造詣極高,您的才華橫溢,從前,我不停地向您請教。如今,您爲何非辭別這個白日普照的世界,長眠於黑暗的地下,使我再也不能耳聞目睹您的音容笑貌!”良久,黃昏來臨,衰颯的秋風從樹梢上吹過,野雀在灌木叢中亂蹦亂跳。羅貫中再次對着老師的墳墓大聲道;“老師!您放心吧!我很快會把您的偉大著作整理出來,讓它及早遠播四海!”
長話短說。羅貫中將老師的遺著《水滸傳》修訂完畢,交給出版商刊刻、發行之後,繼續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終於完成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
羅貫中主要依據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等書提供的歷史事實,並參考歷代有關的文學作品,寫成《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重點敘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之間互相爭鬥的故事,全面鋪寫了魏、蜀、吳三國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到如今,一代風流才子羅貫中雖然已逝去五、六百年,可是,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裡所塑造的諸葛亮、曹操、關羽等人物的形象,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