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

一場春雨灑落大地,殘留在空中的烏雲還遮蔽着偏西的太陽。羅貫中來到老師施耐庵的家門口,一眼便看見老師站在庭院裡,正對着那叢竹子出神。他躡手躡腳地走過來道:“老師如此聚精會神地觀賞竹子,其中必有深意在!”施耐庵轉過頭來一看,弟子羅貫中已站在他的跟前。他笑着對羅貫中說:“還是那樣頑皮,快進屋裡!”羅貫中道:“弟子就在外面陪着老師觀竹,豈不別有一番情趣?”施耐庵捋了捋飄在胸前的鬍鬚說:“我非常喜歡這叢竹子,它們美化了我的庭院。在教書、寫作之餘,我總要觀賞它們一番。”他又用手指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竹子道:“貫中,你看,竹芽伸出頭,筍殼垂着手,嫩葉張開嘴,柔枝擡起腿,竹竿伸直腰,短促的竹節,挺拔有力。”羅貫中道:“這叢竹子在老師心目中美極了,他一定能啓發您的創作靈感!”他剛說完,一陣微風吹來,水珠從竹樹上滾落下來,滴滴嗒嗒地響成一片。施耐庵道:“聽到這種聲音,我就象聽到梁山好漢向敵營衝去的腳步聲!”他的話音未落,天空的雲彩飄散,夕陽照射下來,竹樹在地面投下花花點點的影子。他接着說:“看到這竹影,我就象看到了梁山泊那深邃幽遠的樣態一般!”羅貫中道:“這叢竹子難得生長在老師的庭院裡,它們也好象不願夾在池邊岸旁的雜樹中間!”施耐庵仰天大笑道:“貫中的話總帶幾分幽默的色彩!”他止住笑聲,又非常認真地說:“我想,貫中無事不登門,此番來這裡,必有話要對老夫講!”羅貫中道:“今日來老師這裡,一來打聽一下老師創作《水滸傳》的情況,二來要告訴老師,我已開始動筆寫作長篇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施耐庵聽了,高興地說:“我們到外邊去,邊走邊談!”

羅貫中攙扶着施耐庵走出白駒場。施耐庵道:“我們就到前面那道低矮的山樑上轉一轉!”羅貫中半開玩笑地說:“老師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路上,施耐庵首先問道:“有這樣一把古琴,它的原料爲根植洞庭湖畔、傲立風雨之中的梓木,生長於龍門山巔、幾經生死考驗的桐樹,它又經技藝高超的工匠精心製作而成。你說,它的音質如何?”羅貫中答道:“優美。”施耐庵接着說:“老夫希望你製作出這樣的古琴。”羅貫中道;“老師是在暗暗要求我,深入開掘歷史題材,精心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出一部足以流傳百世的長篇歷史小說。”施耐庵大笑道:“好個機靈鬼!”接着,他語重心長地說:“貫中啊!在我的成百上千的弟子中,唯有你和我一樣,在創作小說。”羅貫中道:“歷代的人們認爲:凡是小說,均爲淺薄瑣屑的言論,屬於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類的東西。唐、宋、元以來,詩、詞、曲等作品大量涌現,寫小說的人卻很少。老師勇於向傳統觀念挑戰,銳意破除陳規陋習,埋頭創作長篇小說,其功績將超越前代英才。老師所寫的部分《水滸傳》手稿,我已拜讀多遍,我相信,老師一旦創作完《水滸傳》,它一經問世,必將震撼千百萬讀者的心。小說的價值,也就由此被人們真正發現。基於這種認識,我便一步一趨地跟在老師的後面,創作長篇小說!”施耐庵再次大笑道:“貫中啊!你總是振振有詞!”

師徒二人翻上那道低矮的山樑,但見女蘿草披覆四野,它們有的爬到樹枝上,有的纏在別的植物上。在暮靄的籠罩下,它們那半綠半黃的皮膚更加引人注目。風吹過來,它們拳曲起身子,風吹過去,它們又伸直脊樑。施耐庵指着一片女蘿草道:“這種草最沒有個性,這一點也最不足以取法!一個有個性的人,只有鳴鐘巨雷才能叩開他的心扉,只有光風霽月才能比擬他的胸襟、懷抱。個性不鮮明的人,寫不出好作品!”羅貫中道:“我一定記住老師的教導,努力做一個有個性的人!”

星星開始眨眼,月亮露出笑臉。師徒倆仍站在山樑上。羅貫中藉助星、月微淡的光,望了望老師那蒼白的臉龐,然後,輕聲地問道:“老師,您覺得歲月過得快嗎?”施耐庵說道:“我覺得歲月過得太快了!我活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太長了!”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道:“你剛纔說,要向我打聽一下創作《水滸傳》的情況,《水滸傳》的創作已進入尾聲。我一旦死去,你一定替我把它修訂好,讓它及早問世!”羅貫中道:“祝您老人家健康長壽!”他也停頓了一下,接着說道:“我從明日開始,就幫你整理手稿!”施耐庵道;“不,你現在不能間斷《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創作!”說罷,他叫羅貫中重新攙扶着他,二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下山樑。

就在這年秋天,施耐庵與世長辭。

廣闊的平野上,佈滿枯黃的秋草。羅貫中駕車來到施耐庵的墳墓旁,望着那尚新的墳土,不覺潸然淚下。他按着車上的手伏板,略微俯下身,禮拜老師的亡靈。然後,他默默地站立着,陷入一片沉思之中。他由漢代的揚雄閉門著《太玄》、《法言》的舊聞,聯想到老師生前嘔心瀝血地撰寫《水滸傳》的情景。由漢代的董仲舒因專心致志地讀書、講學,竟多年不窺看宅旁的園田的逸事,聯想到老師生前在煙霞繚繞的鄉間開闢教學場所的舉措。由晉代的王猛曾在桓溫面前高談闊論的傳說,聯想到老師生前在大庭廣衆之下,滔滔不絕地演講的場面。他竟然對着老師的墳墓大聲道:“您與先賢完全可以並駕齊驅!”他又在心裡默默地念道:“尊敬的老師,您的學術造詣極高,您的才華橫溢,從前,我不停地向您請教。如今,您爲何非辭別這個白日普照的世界,長眠於黑暗的地下,使我再也不能耳聞目睹您的音容笑貌!”良久,黃昏來臨,衰颯的秋風從樹梢上吹過,野雀在灌木叢中亂蹦亂跳。羅貫中再次對着老師的墳墓大聲道;“老師!您放心吧!我很快會把您的偉大著作整理出來,讓它及早遠播四海!”

長話短說。羅貫中將老師的遺著《水滸傳》修訂完畢,交給出版商刊刻、發行之後,繼續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終於完成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

羅貫中主要依據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等書提供的歷史事實,並參考歷代有關的文學作品,寫成《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重點敘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之間互相爭鬥的故事,全面鋪寫了魏、蜀、吳三國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到如今,一代風流才子羅貫中雖然已逝去五、六百年,可是,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裡所塑造的諸葛亮、曹操、關羽等人物的形象,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目中。

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章 精衛填海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9章 大禹治水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98章 鴻 門 宴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
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章 精衛填海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9章 大禹治水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98章 鴻 門 宴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