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

北宋朝廷雖然平息了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但北方勁敵遼朝卻經常騷擾宋朝邊境,掠奪財物。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的時候,遼的侵擾已經變本加厲,大有發動戰爭的趨勢。於是,宋真宗急忙把貶官地方的寇準調回京城,以防遼軍進攻。

寇準是一位清正廉明、直言敢諫而又有治國謀略的文官。宋太宗時期,他便以直言敢諫而出名。雖然有時候也觸怒宋太宗,但太宗對這樣一位賢臣還是十分欣賞的,宋太宗曾高興地說:“我得寇準,就像唐太宗得魏徵一樣。”

寇準得以不斷升官,三十二歲時便已官至副宰相。但是朝廷中有很多人嫉妒寇準,因此他又被排擠到地方做官。這次遼軍侵邊,才使他得以重回京城,

遼朝經過長期的發展,經濟更加繁榮,力量越來越強大了。皇帝遼聖宗也漸漸地長大了,而且經過與北宋的兩次交鋒,遼朝覺得北宋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遼聖宗和蕭太后商量之後,於公元1004年率二十萬大軍大舉攻宋。

遼朝大軍一路過關斬將,不久便打到了澶州(今河南省濮陽,澶音chán),情況萬分緊急。宋軍告急的文書一夜五次傳到開封,寇準命人把文書壓下,而他卻仍舊飲酒談笑,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有的大臣把邊關告急的事上奏給了宋真宗。真宗一聽,大吃一驚,急忙問寇準:“這麼大的事你怎麼不向朕稟告呢?這可如何是好?”

寇準胸有成竹地說:“陛下不必驚慌,解決這件事只需五天,但要請陛下御駕親征,鼓舞士氣,才能戰勝敵軍。”

宋真宗一聽心裡就開始打起鼓來,因爲宋朝經過兩次敗給遼軍之後,對遼已是未戰而怯,他怕自己一去就回不來了。

正在真宗猶豫不決的時候,副宰相王欽上前說:“萬歲,依臣之見,還是出去避一避吧,金陵地勢險要,還是把都城遷到金陵去吧。”另一個副宰相陳堯叟也馬上接着說:“我看還是遷都成都吧,那裡富饒美麗,正適合皇上住呢。”

寇準聽完這兩個膽小怕死之人的話,氣得臉色鐵青,他激動地說:“現在最要緊的是退敵,你們卻勸皇上遷都。京城一亂,邊關還能守得住嗎?邊關失守,大宋王朝何存?誰再提遷都,就砍他的頭!”

宋真宗被寇準說得血往上衝,他想:我決不能做一個貪生怕死的皇帝。於是真宗決定由寇準隨同指揮,親自出徵。

宋軍一路疾行,沒幾天就到了韋城(今河南滑縣)。離遼軍越來越近了,一些膽小的大臣又開始在宋真宗耳邊吹風:“看那遼軍氣勢強大,兇猛無比,我們還是避一避吧。”本來就有些後悔的宋真宗又開始動搖了。

寇準得知此事後,和殿前指揮高瓊一起來勸說皇上。寇準嚴肅地說:“依現在的形勢,我們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邊關的將土都在等着我們救援呢,如果後退,軍心浮動,遼軍追來,恐怕陛下金陵也去不成了。”高瓊也在一旁說道:“陛下如能親征澶州,我們將拼死報國,一定要擊退遼軍。”

宋真宗無話可說,只好繼續前進。而守城官兵聽說皇帝親征,頓時士氣高昂,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遼軍的進攻,而且還射死了遼軍主將蕭撻覽。這時的遼聖宗和蕭太后可有些害怕了。

宋真宗在寇準和高瓊等人的催促護衛下渡過萸河,登上北城樓。當宋軍看到皇帝的華蓋出現在城樓時,遠近之人,歡呼雀躍,聲傳數十里。

遼軍迫於宋軍威勢,再無進攻之心,蕭太后派使者到宋營議和。寇準堅決反對,而宋真宗卻無心再戰,執意派曹利用前去遼營談議和條件,並表示只要不割地,給多少錢帛都沒關係。寇準在一旁聽了十分痛心,他悄悄叫來曹利用說:“賠款數目不得超過三十萬,否則我要你的腦袋。”

兩國最後訂立了“澶淵之盟”,遼、宋結爲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真宗高高興興地返朝了。

寇準抗遼有功,宋真宗也曾重用過他,但終因他得罪的人太多而遭誣陷,宋真宗漸漸地疏遠了他。最後寇準被一貶再貶,老死於被貶之地。

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98章 鴻 門 宴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
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8章 鴻 門 宴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98章 鴻 門 宴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