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

在戰國後期,與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同時以禮賢下土而聞名天下的,還有楚國的春申君。在這四君中,只有春申君不是出身於王族,而是來自“士”的階層。

春申君是楚國人,姓黃,名歇。他知識淵博,見聞廣闊,曾侍奉楚國的頃襄王。頃襄王因爲他善於辭令,派他出使秦國。當時,秦正打敗了韓、魏,並派白起進攻楚國,奪取了楚國的巫和黔中兩郡,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鄢郢,東邊一直打到了竟陵(湖北天門西北),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河南淮陽)。黃歇擔心秦在這一次將楚滅亡,於是,給秦昭王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指出秦、楚相爭,好比兩虎相鬥,必然會使韓、魏有機可乘,齊、燕也會增加對秦的威脅,因此,不如秦、楚聯合,去迫使那四國降服。楚絕不會對秦有異心。信中對當時形勢分析得非常透徹,措辭也不卑不亢。這封信終於說服了秦昭王從楚撤軍。

黃歇和秦國簽訂盟約以後,回到楚國,楚王又派他送太子完到秦國去作人質。太子完在秦國住了好幾年。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但太子完不能回國。太子在秦和相國應侯範睢的關係很好,於是,黃歇便去對應侯說:“你和楚太子很要好,是麼?”應侯說:“是的。”黃歇說:“現在楚王有病,恐怕不會好了,你秦國不如叫楚太子回去。太子能繼立爲王,日後侍奉秦國必然更加忠誠,而且還會深深感激你的恩德。這樣,既表示了你們對同盟國的友好態度,又獲得了一個大國的衷心擁戴。假若不放楚太子回國,那他在咸陽不過是一個平民百姓罷了。楚如果另外立了太子。一定不會對秦國這樣馴服。失掉了同盟國的友好關係,又傷了與一個大國的和氣,這恐怕不是好的策略,希望你仔細考慮一下。”應侯把這件事告訴了秦王,秦王說:“先派楚太子的老師到楚國去看看頃襄王的病情,等他回來以後再作處理。”黃歇聽到秦王是這樣的態度,知道事情有點不妥當,於是,替太子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對楚太子說,“秦王留你在這裡,不肯放你回去,無非是想從你身上撈一把,想靠你得到一些好處,但現在你的力量卻不能滿足秦國的願望,因此,我替你很擔憂。我們國內的陽文君有兩個兒子,假若頃襄王病逝,而你又不在身邊,必定是陽文君的兒子繼位,那你就不能爲王了。所以我想,你不如逃回家去,和使者一起走,我一個人留在這裡,拼着這條命來承擔一切。”楚太子聽了黃歇的話,換了衣服,裝扮成替使者趕車的人,與使者一道出關而去。黃歇住在客館中,假託有病不能起牀,謝絕對外一切交往。他估計楚太子已經走很遠了,秦國追他不到了,才自己去對秦昭王說:“楚太子已經動身回去了,現在可能已經到家,我有罪該死,請你處我的死刑吧!”昭王聽說楚太子逃走,非常生氣,打算命令黃歇自殺。這時,應侯說:“黃歇作爲別人的臣子,願意拼着性命去幫助自己的主人,那太子即位以後,必定會重用黃歇,所以不如不要得罪他,送他回楚國去,這樣,可以使楚國和我們的關係更好一些。”秦王採納了應侯的意見。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頃襄王病逝,太子完繼位,這就是考烈王。考烈王因黃歇有功,任命他爲相國,封爲春申君。春申君在任相國期間,進行了一些整頓和改革,國家的實力有所增強。有一次,趙平原君派使者到楚謁見春申君,春申君將使者安排在最高級的賓館住宿。趙國使者想向楚炫耀他們的富有,頭上插着玳瑁簪子,刀鞘劍套都鑲嵌了珍珠寶玉,他們請求會見春申君的門客。春申君的門客三千人,那些上等賓客,腳上穿的鞋子,都有珍珠寶石裝飾。趙國使者見了,深感相形見絀,自愧不如。

由於秦國對魏、趙、韓的蠶食,特別是公元前242年,攻取了魏國的二十城,將這些地方建爲秦的東郡(河南東北部)以後,對東方各國的威脅更大,而且離楚都陳也只有一百六十里了。迫於形勢,於是在公元前241年,又形成了合縱的陣容,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兵攻秦,推楚王爲縱長,春申君負責具體事務,聯軍曾一直攻到了蕞(zui罪,陝西臨潼縣東)。但是,當聯軍到達函谷關下,秦出兵反攻的時候,各隊紛紛敗退。這是戰國時期的最後一次合縱,此後,聯合抗秦的活動再也搞不起來了。就在這一年,楚國爲了避開秦的威脅,把國都遷到壽春(安徽壽縣),企圖退保江淮。

楚考烈王在位多年,一直沒有兒子,春申君對此非常憂慮。有個趙國人,名叫李園的,帶了他的妹妹來到楚國,想進獻給楚王。但他聽說楚王沒有生育能力,恐怕妹妹以後因沒有兒子而失寵,於是,就想出了另外一個鬼主意。首先,他投奔到春申君門下爲舍人。過了不久,他假借有事請假回家。假期五天,他故意捱了十天才來。春申君問他什麼原因耽誤了,李園說:“我有一個妹妹,頗有姿色,齊王聽到了,特別派遣了一個使者前來求親,這幾天,我專門設宴招待他,所以誤了期。”春申君想:這個姑娘既然名聞於齊國,那一定很漂亮了,就問李園:“你們接受聘禮了嗎?”李園說:“還沒有。”春申君說:“是不是可以帶來給我看看?”李園說:“主人要見,當然可以。”李園見春申君已人彀,就回去把妹妹精心打扮一番進獻給他。不久,李園的妹妹懷孕了,他們兄妹秘密商量,策劃一場政治陰謀。有一天,李園的妹妹抓住了一個機會對春申君說:“楚王信任你,尊重你,即算是兄弟也沒有這樣了。現在你做楚的相國已有二十多年,但是,楚王沒有兒子,那麼他死後,一定是由他的兄弟繼位。他的兄弟與你的關係不深,他們都有自己親信的人,你怎麼能長久地保持這個地位呢?並且你掌權的時間這樣長,對楚王的兄弟難免沒有失禮的地方,他們如果即位爲王,一定會進行報復,你又怎麼能保住相印和你在江東的封地呢?”這幾句話,正擊中了春申君的要害,只見他頓時臉色陰沉,默默無語,微微嘆息。停了一會,李園的妹妹說:“我倒有一個辦法可以保你長享富貴,不知道可不可以講?”春申君說:“你講吧!”李園的妹妹說:“我已經懷孕了,但別人都不知道。我到你這裡的時間也不長。假若你以相國的身分把我進獻給楚王,楚王必定會寵愛我。如果上帝保佑生了一個男孩,那將來就是你的兒子繼立爲王了,到那時,整個楚國都是你的,還有誰敢來加罪於你呢?”春申君聽了,如醉初醒,他認爲這確實是個好主意。於是,把李園的妹妹搬到一間戒備很嚴且很別緻的房子裡,然後進宮告訴楚王,說是爲他找了一個漂亮姑娘,星相先生都說她是富貴相,齊王還曾來求親。楚王聽了,馬上接入宮中,非常寵愛。等到產期,一胎生了兩個男孩,大的取名爲悍,小的取名爲猶,於是立悍爲太子,李園的妹妹也因此被立爲王后。李園由於妹妹是王后,太子是他的外甥,政治地位陡然提高,楚王對他也很尊重。李園開始在楚國掌權了。但是,他在這個時候,心裡總有一個疑慮,就是怕春申君把事情的真相泄露出去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權勢。於是,他暗地裡收養了一些亡命之徒作爲他的心腹,準備暗殺春申君以滅其口。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當時,國內還是有很多人是知道這件事情的。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危。春申君的門客朱英對春申君說:“世上有毋望之福,有毋望之禍,也有毋望之人,你知道嗎?”春申君說:“什麼叫做毋望之福?”朱英說:“你做楚的相國二十多年了,你雖然名義上是相國,而實際上,你的權力和地位與楚王沒有區別。現在楚王病危,即將去世,那你輔佐年幼的君主,就只能代替他行使職權,像伊尹和周公那樣,等到幼主長大,再還政於他,那不等於就是楚國的正式國王嗎?這就叫做毋望之福。”春申君說:“什麼叫做毋望之禍呢?”朱英說:“李園他並沒有擔任國家的具體職務,但是,他的地位和你相等。他並沒有掌握兵權,但是,他很久以來就收養了很多勇土。楚王如果去世,他的消息最靈通,必定搶先進入王宮控制大權而殺你以滅口,這就叫做毋望之禍。”春申君說:“那什麼又叫做毋望之人呢?”朱英說:“你把我安排爲郎中這個侍衛長的職務,守護在王宮,楚王一死,李園必定首先趕到,我立即爲你將他殺死。這就是叫做毋望之人。”春申君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李園,他並沒有什麼實力,並且和我的關係一直很好,他怎麼會對我採取這樣的手段呢?”朱英見春申君不聽他的勸告,恐怕將來受牽連,便不辭而別。

十七天以後,楚考烈王去世。李園得到消息,果然搶先進入王宮,並在棘門之內埋伏了他豢養已久的勇士,然後纔派人去告訴春申君。春申君住在棘門之外,得考烈王死訊,急忙駕車而行。剛進棘門,隱藏在兩邊的勇士突然擁出,春申君措手不及,被刺死於車下。武士把他的頭割下來丟到棘門外面。李園掌權以後,傳令把春申君一家全部殺光。太子悍即位,這就是楚幽王。以後,楚國日益衰落,到公元前222年,終於爲秦所滅。

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9章 大禹治水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60章 伶人做官
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9章 大禹治水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60章 伶人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