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鮑叔牙讓賢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襄王的異母弟弟帶仗着母親惠後的勢力,勾結伊川、洛水一帶的戎、狄,圍攻洛陽,想要搶奪王位,管仲奉齊桓公的命令帶兵去援助周天王,回來不久,便病倒了。齊桓公很着急,常去看望他。有一天,齊桓公又去看望管仲,見管仲骨瘦如柴,病情嚴重,十分難過,握着管仲的手說:“你的病越來越重了,萬一你一病不起,誰能夠替我管理國家呢?”當時齊國有名的大臣甯戚、賓須無已經先後去世。管仲嘆了口氣說:“唉!可惜甯戚早死了。”齊桓公問:“除了甯戚之外,就沒有別人了嗎?我想任用鮑叔牙,你看怎麼樣?”齊桓公心想,鮑叔牙是元老重臣,對國家有很大功勞,而且又是管仲的朋友、大恩人他肯定會同意。不料管仲卻說:“鮑叔牙雖是個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讓他做相,管理國政。因爲他對別人的過錯老是記在心裡。這誰受得了?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麼行呢!”齊桓公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便問:“隰朋怎樣?”管仲說:“隰朋爲人很謙虛,遇事不恥下問,又能公而忘私,做相是可以的。”說完,長長地嘆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怕隰朋年紀太大,活不了多久了。”齊桓公又問:“那麼易牙怎麼樣?”管仲十分嚴肅地回條:“您就是不問,我也要講的。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您千萬不要親近他們。”

易牙、豎刁、開方是什麼樣的人呢?管仲爲什麼勸齊桓公不要親近他們呢?

易牙本來是齊桓公的一個普通的臣子,心腸毒辣並且野心很大。他知道,要想爬上高位,必須得到國君的信任,便想盡辦法接近桓公。他有一手好的烹調技術,先是做了許多美味的菜餚送給齊桓公的妃子衛姬吃,向衛姬討好。後來竟把自己剛剛三歲的兒子殺了,做成人肉菜獻給桓公吃,騙取了桓公的信任。

堅刁本來是侍候齊桓公的一個小童,他很想往上爬,但是因爲不是宦官,不能進入後宮,便閹割了自己。從此齊桓公非常寵愛他,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在後宮出入。

齊桓公聽管仲說不能親近易牙,很奇怪,便問:“易牙爲了讓我嚐嚐人肉的滋味,把自己的兒子都殺了,這說明他尊敬我超過了愛他的兒子,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懷疑的?”管仲回答說:“人們最疼愛莫過於自己的兒女,易牙能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兒子殺了,對您又會怎麼樣呢?”齊桓公又問:“那麼豎刁有什麼可懷疑的呢?他爲了能侍候我,把自己都閹割了,他對我的忠心不是超過了愛惜他自己的身體嗎?”管仲說:“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還能對您盡忠嗎?”停了一會兒,齊桓公又問:“那麼開方呢?他的父母死了,他都不去奔喪,他愛我超過了孝順他的父母呢!”管仲語重心長地說:“開方放棄了太子的地位來侍候您,可見他的野心比太子的地位還要大,您千萬不要重用他,否則,會給國家帶來禍亂。”

齊桓公聽管仲說得有道理,便問:“這三個人在我身邊已經很久了,爲什麼從前沒聽你說過呢?”管仲說:“河岸的大堤擋着水不讓氾濫成災。我管理政事的時候好比大堤,總擋着他們的,不讓他們在您面前爲非作歹。現在大堤要垮了,水就要氾濫起來,您一定要當心啊!”齊桓公點了點頭。

過幾天,管仲的話傳到易牙的耳朵裡。易牙氣壞了,馬上跑去找鮑叔牙。他說:“老將軍,誰不知道管仲是您推薦的啊!可是管仲這個人卻忘恩負義,國君讓您做相,他卻說了您一大堆壞話,推薦了隰朋,我真替您抱不平!”易牙滿以爲鮑叔牙聽了這番話,會要恨死管仲,誰知道鮑叔牙反倒哈哈大笑,豎起大拇指說:“管仲忠於國家,不講私人交情。這正是我推薦管仲的緣故啊!隰朋。比我強多了。”易牙碰了一鼻子的灰,滿面羞愧地溜走了。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任用隰朋作相。沒過一個月,隰朋也死了。齊桓公請鮑叔牙作相?鮑叔牙認爲自己不合適,堅決不同意。齊桓公說:“現在朝廷裡沒有再比你強的了,你不同意,那麼讓誰來做相呢?”鮑叔牙這才說:“我的缺點您是知道的,您一定要我做相,那得把易牙、豎刁、開方趕走。”齊桓公說:“這事管仲早已說過,我一定照辦。”當天齊桓公就把這三個人趕走了,並且不許他們再入朝。

鮑叔牙作了齊國的相以後,繼續施行管仲的政策,所以齊國還能保持霸主的地位。

從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可以看出,鮑叔牙有知人之明,他向齊桓公推薦任用了管仲,使齊國富強起來。後來,管仲並沒有因爲這個原因就推薦鮑叔牙接替自己作相,而是推薦了比鮑叔牙更賢能的人。鮑叔牙不但沒有因此責怪管仲,反而認爲管仲做得對。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同時又以國事爲重,心懷坦白。後人一直稱讚他們這種真正的交情,“管鮑之交”就意味着這種意思。

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3章 倉頡造字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7章 伯昌治岐
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3章 倉頡造字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7章 伯昌治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