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

到了春秋末期,中原大國晉國日益衰落下去。晉國國君的權力下降,實權被欒家、解家、趙家、魏家、韓家、智家六家大夫把持着。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爲了爭權奪勢,摩擦不斷,甚至互相動用武力解決。到後來,只剩下四家,即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是個十分有心計、有野心的人。他總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一天,他把那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請到自己家中喝酒,喝到中間,他起身對三人說:“晉國在文公時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取了霸主的地位。爲了使晉國重振雄風,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歸國君掌管。”智伯瑤當時權力最大,晉國國君凡事都聽他的。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借用國君的名義迫使他們交出土地,限制他們的勢力。可是三家大夫各懷心腹事,都怕得罪智伯瑤。韓康子首先表示贊同,願意把韓家的土地和一萬家戶給國家;魏桓子滿心不願意,怕得罪智伯瑤,也不得不說,把他家的一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戶給國家。

智伯瑤見韓、魏兩家都答應了,剩下只有趙襄子沉默不語。智伯瑤轉過臉來詢問趙襄子的意見。趙襄子是個性情耿直的人,他看不慣智伯瑤那副狐假虎威的樣子,沒好氣地說:“這事我可不敢自作主張,土地是先祖遺留下來的產業,怎麼好拿來送給別人呢?”

智伯瑤一聽馬上翻了臉,兩個人在酒席宴上爭吵起來。宴會不歡而散。

智伯瑤見趙襄子拂袖而去,便想借機消滅趙家。他對魏桓子、韓康子兩人說:.“趙家佔有那麼多土地卻不肯拿出來交給國家,這分明是有野心,我身爲晉國正卿,不能坐視不管。”他當即決定自己率領智家人馬爲中軍,韓家的軍隊爲右軍,魏家的軍隊爲左軍,三隊人馬浩浩蕩蕩直向趙家攻去。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衆,就帶領趙家人馬邊戰邊退,一直退到晉陽(今山西太原)閉門固守。

智伯瑤率領三家軍隊把晉陽城團團圍住,水泄不通。趙襄子指揮趙家兵堅守城池,不許交戰。智伯瑤組織力量多次攻打,都被趙家不是用弓箭射退,就是用滾木擂石打退,任憑怎樣拼命攻打,就是攻不下來。

雙方堅持了兩年之久,依然如故。

智伯瑤見強攻不下,心裡十分焦急,苦思瞑想也沒琢磨出來個好辦法。一天,他帶着親兵圍着晉陽城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水勢很急,忽然想出一個主意:若是把流經晉陽城外的晉水引到西南,讓河水一直流向晉陽,再在上游修築一座大壩,把河水攔住,等雨季來到之時。水壩裡蓄滿水,再挖開大壩,這樣,大水就會直衝晉陽,把晉陽淹沒了。

智伯瑤回來後把所想出的主意對韓、魏兩家一講,兩家都說是個好主意。於是,智伯瑤、韓康子、魏桓子三人分頭組織自家兵丁修築水壩。

這時正趕雨季,很快,水壩裡的水貯滿了。智伯瑤命令士兵在水壩上開挖出一個大豁口。這樣,大水直奔晉陽城,一下子灌進城裡去了。城裡的房子被淹沒了,老百姓不得不爬上房子頂上去避難。人們無法升火做飯,只得把鍋掛到樹上做飯。就是這樣,趙家人恨透了智伯瑤的所作所爲,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一天,智伯瑤邀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遠遠望見晉陽城一片汪洋,得意洋洋地對兩人說:“照此下去,用不了幾天晉陽城就要被淹沒了。我早先還以爲晉水象城牆一樣能攔敵人,現在我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他這樣一說,禁不住暗自驚慌,可表面還是隨聲附和,誇獎智伯瑤的聰明能幹。魏家和韓家都有河水流過,他們想:智伯瑤能利用晉水淹晉陽,說不定將來有一天他轉過臉來象對付趙家那樣對付自己。

晉陽被大水淹了以後,趙襄子十分焦急,他對手下謀士張孟談說:“現在老百姓情緒雖說比較穩定,可是要是水勢再往上漲,恐怕全城要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事情危急,必須儘快想個辦法解決。依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家,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們何不派人去遊說韓、魏兩家,讓他們幫我們去對付智家。”趙襄子覺得這個主意很好,決定讓張孟談前去做工作。這天深夜裡用繩子把張孟談送出城。

韓、魏兩家本來就不是心甘情願聽命於智伯瑤,經張孟談一說,都同意聯合起來對付智伯瑤。

第二天夜晚,智伯瑤在自己的營帳裡睡得正香,猛然聽見外面傳來一片喊殺聲。他連忙披衣下去察看,才發覺牀下到處都是水,還以爲大堤決口漫過來的水呢。出外一看,兵營裡一片汪洋,士兵們正驚慌地往外跑。水勢越來越大,不大會工夫,大水就漲到齊腰深。智伯瑤正驚魂未定,突然從四面傳來震耳欲聾的戰鼓聲。趙、韓、魏三家兵丁分由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帶領着,駕着小船、木筏,衝殺過來。智家的兵丁被砍的砍,淹的淹,全軍覆沒。智伯瑤自己跳上一條小船要逃,也被三家兵丁抓住亂刀砍死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藉此機會,三家一不做,二不休,乘勢把晉國的土地全部給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天子,要求把他們三家晉封爲諸侯。周天子見木已成舟,也就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就把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人正式封爲諸侯。從此,晉國這一中原泱泱大國就從地圖上消失了。

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93章 焚書坑儒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2章 酒的發明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9章 大禹治水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86章 屈原沉江第58章 晏子使楚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
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93章 焚書坑儒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2章 酒的發明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9章 大禹治水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86章 屈原沉江第58章 晏子使楚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