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昆陽大戰

起義軍節節勝利,再加上劉玄的稱帝使王莽恐懼萬分;他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領精兵四十二萬,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號稱百萬雄師。

爲了從氣勢上壓倒起義軍,王莽特意物色到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像牛那樣粗壯,又帶着他馴養的一批老虎、豹、大象等猛獸,開始時真的給起義軍造成很大壓力。許多將領遠遠望見王莽的大批人馬就膽戰不已,主張放棄昆陽,另找其他根據地。

這時,劉秀站了出來,他對大家說:“兵家最忌未與敵人交兵就先有懼意。我們現在被包圍,又缺少兵馬和糧草,只有大家齊心協力纔有取勝的希望。如果現在放棄昆陽,大家散夥,那就前功盡棄了。”

將士們都贊同劉秀的意見,就開始積極部署起來,最後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在昆陽抵抗敵人,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郾等地搬請救兵。

當天傍晚,劉秀僅帶十二名輕騎乘夜出城。

次日清晨,王莽軍隊開始對昆陽城發動猛烈進攻。王莽的軍隊人數衆多,武器精良,大將王尋、王邑都認爲會很快攻下昆陽城,回去向王莽請功。但是昆陽城裡的起義軍頑強抵抗,防守得非常嚴密,兩軍處於相持狀態。

此時,劉秀已帶領一千多人的先鋒部隊來到官軍的外圍。王尋、王邑一看劉秀軍隊的人數很少,就派少數軍隊迎戰。劉秀趁官軍立足不穩,先帶人衝殺過去,並一直衝到官軍的中堅佈陣,官軍由此引起一片混亂。不久,各地支援昆陽的起義軍紛紛趕到。起義軍人數雖然仍少於官軍,但他們各個鬥志旺盛,越戰越勇。

昆陽城裡的王鳳、王常,一見外面的援軍已經到了,就打開城門衝了出去。起義軍裡應外合,奮力衝殺,王尋的軍隊更加慌亂起來。混亂中,王尋被一劍刺死,失去主帥的官軍開始四處逃散,互相踐踏,丟下大量的兵器和屍首。

這時天又下起了傾盆大雨,狂風呼嘯,雷聲震天,滍水(今河南魯山,滍音zhì)漲滿,溢了出來。逃到滍水邊的官兵爭相渡河,溺死的有幾萬人,使滍河的水都不流動了。王邑只帶領幾千人逃回洛陽,起義軍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昆陽大戰。

昆陽大戰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海內豪傑紛紛起來響應,各地豪強打出反對王莽旗號的越來越多。公元23年,綠林軍乘勝向王莽軍展開強大的攻勢。王匡率領一路軍北上進攻洛陽,申屠建帶領一路軍西攻武關,直搗長安。

起義軍來到長安,城裡的居民紛紛響應。長安居民朱弟、張魚等人帶人燒了王宮的宮門,王莽在羣臣的扶持下狼狽地逃到未央宮漸臺。參加暴動的羣衆又把漸臺圍了幾百重,他們一起呼喊讓王莽出來受死。王莽走投無路,被衝進來的起義軍殺死了。王莽的新朝僅維持十五年,就土崩(bēng)瓦解了。

綠林、赤眉大起義,席捲了長江、黃河流域,並最終推翻了王莽的反動統治。昆陽大戰是這次起義中至關重要的一次戰役,它從根本上摧毀了王莽的主力,爲最後推翻王莽政權奠定了基礎。

第16章 紂王暴政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86章 屈原沉江第32章 老馬識途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17章 貫高守信
第16章 紂王暴政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86章 屈原沉江第32章 老馬識途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17章 貫高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