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皇世紀

約前40世紀—約前26世紀初

盤古開天闢地以後,陰陽二氣**融合,漸漸產生了人類。那時候的人,不是出自孃胎,而是有的從天上掉下來,有的從地下冒出來。三個一羣,五個一夥,都長成人的形狀。這些人全是高大丑陋的漢子,分散居住,以飲水吃草爲生,沒有知識,也沒有君王長者。在屬於木德時期的寅年,金、木、水、火互相沖擊,生成祥瑞之氣,在崑崙山的山腰上,瑞氣凝結,化爲靈胎。由這靈胎裡生出十三個人來,爲首的一人就是天皇氏。天皇氏遍體茸毛,面色青黑,全身。長髮披肩,身高三丈六尺。天皇氏崇尚木德,清靜淡泊,無爲而治。他創造了天干和地支,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是後來的叫法,那時甲還不叫甲,叫作閼逢;乙也不叫乙,叫作旃蒙;丙叫作柔兆;丁叫作強圉;戊叫作著雍;己叫作屠維;庚叫作上章;辛叫作重光;壬叫作玄默;癸叫作昭陽。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那時子還不叫子,叫作困敦;醜叫作赤奮若;寅叫作攝提格;卯叫作閼單;辰叫作執徐。已叫作大荒落;午叫作敦烊;未叫作協洽;申叫作湄灘;酉叫作作噩;戌叫作閹茂;亥叫作大淵獻。天干和地支輪流配合,周而復始,輪轉一週,是六十個甲子,用以確定每一年的位置。從此以後,五運始興,大化始立。天皇氏兄弟13人共同治理天下18000年。繼承他們的是地皇氏。

地皇氏崇尚火德。出生於熊耳山和龍門山中。當時兩座山中,忽然放出紅光,高達數丈,從光中生起五色祥雲,將兩山籠罩,隨後又生出十一個人來。其中以地皇氏最爲聰明特異,他身高三丈三尺,臂粗數圍,全身長毛,面黑如墨,目光如火,站立在衆人中間,開始統治四面八方。

過去天皇氏雖然創立了干支,但只用來紀年,人們還是晝夜不分,日月不辨,不知道太陽的升降和月亮的朔望盈虧。地皇氏於是確定白天照耀大地的爲太陽,夜間最亮的星星爲月亮。從沒有月光的那一夜始,到出現一線月光,經過月亮最圓的時候,再回到只剩一線月光,直到月光消失。這一月亮從虧到盈再到虧的過程,歷時29天或30天,被定爲一個月。其餘那些三三兩兩,散佈在天上的稱爲星星。星與星之間的空處稱爲辰。日月星共稱爲三辰。三辰確定以後,以十一月爲冬至,總共365天,十二個月爲一年。如此周而復始,從此龍興鸞集,萬民安樂,文明發展。地皇氏與十個兄弟共同治理天下18000年。繼承他們的是人皇氏。

人皇氏崇尚土德。在地皇氏末年,忽然地氣沖天,天地交相感應,在刑馬山之提地谷,誕生了九個男孩,九人以人皇氏爲首,他生得麪皮白淨,目若明星,身高三丈。人皇氏考察山川,將天下劃分爲九個區域,自己治理一區,讓八個兄弟各治一區,因此又號稱居方氏。

這時風氣逐漸開化,年月季節都已明確,萬物茁壯生長,到處是山林和鳥獸。人們居住在一起,又沒有衣服,雌雄兩性對視之下,都感到很奇怪,雄性看到雌性,不知道對方那個地方爲什麼凹下去,雌性看雄性不明白對方的那個爲什麼凸起來。有一天,某個雄性的**挺然而立,便對凹下去的一方說:“我有餘而你不足,讓我們試試以有餘補不足怎麼樣?”遂向凹處插入,這下雙方都感到妙不可言,其樂無窮,衆人見狀,紛紛效法。於是分凹者爲女,凸者爲男,男女從此得以區分。而自插入後,不但感到舒服,凹者的肚子漸漸大起來,十個月以後,有的生男,有的生女,從此有了生育。有了生兒育女,就有了父子君臣。

這個時期,君王都是有道明君,臣子都是賢良之士,典章逐漸完善,政教由此興起;禮義逐漸齊備,君尊臣卑由此確立;飢餐渴飲,人民的食物逐漸豐富;男女**,百姓的婚姻逐漸出現。人皇氏兄弟九人,共同治理天下15600年。有人說45600年是錯誤的。

人皇氏之後,有五龍氏繼承,五龍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五人共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乘坐五條飛龍,往來巡視,推行無爲而治的方針。今天的上郡膚施有一座五龍山,就是五龍氏產生的地方。

繼五龍氏之後治理天下的是巨靈氏。巨靈氏出生在汾睢,與元氣共生,氣魄恢宏,執掌大權,役使五丁力士,驅策陰陽,變易山川,居無定處,曾在蜀中追蹤野獸的足跡。

繼巨靈氏之後治理天下的有句疆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陳氏、黃神氏、狙神氏、犁靈氏、大魏氏、鬼隗氏、弁茲氏、泰逢氏、冉相氏、益盈氏、大敦氏、靈陽氏、巫常氏、泰壹氏。泰壹氏是一位若隱若現而又長生不老的神靈。後來黃帝和老子學會了泰壹氏的仙術,泰壹氏之書也流傳到後世。其後又有空桑氏和神民氏,他們使人和神各異其業而精與氣又能互相溝通。猗帝氏、次民氏、辰放氏繼立。遠古時候的人,用樹皮草葉遮羞蔽體,辰放氏教給人民用木頭把獸皮搗軟,穿在身上以抵禦風寒,人民無不遵從,因此號稱衣皮之民,他的王位傳襲了四代。其後爲蜀山氏、騩豗氏、渾沌氏,他們雖握有生殺子奪之權,但仁慈寬恕,樂善好施,天下百姓既畏服他們的權威,又感念他們的恩德。當時陰陽平和,萬物無爭,一派祥和景象,甚至鳥巢可以任人探視,野獸可以任人牽走,不會引起驚恐和反抗。他們的王位傳襲了十一代。其後爲東戶氏,在他當政的時候,飛禽走獸成羣結隊,森林草木繁密茂盛,百姓安居樂業,風俗淳樸,路不拾遺。他的王位傳襲了十七代。其後繼立者爲皇章氏、啓統氏、吉夷氏、幾蘧道氏、稀韋氏、有巢氏。遠古時候的人,居住在曠野的天然洞穴裡,與草木禽獸爲伴,甚至與禽獸同食共眠而相安無事。到這個時候,人的狡黠機靈日漸增多,開始欺凌禽獸,於是禽獸也開始與人爲敵。而人的牙齒手爪不如禽獸的鋒利,不是禽獸的對手,有巢氏就教會人們在樹上構築巢穴,住在裡面以躲避野獸。那時的人還不懂得種莊稼,吃的是草木的果實;不懂得用火,渴了就喝禽獸的血,餓了就將禽獸的肉連毛吞下,因此叫作茹毛飲血。把禽獸的皮剝下來,披在身上當衣服。有巢氏的王位傳襲了兩代以後,被燧人氏取代。

燧人氏手下有四位賢臣,一位叫明山,一位叫必育,一位叫成博,一位叫隕丘,這四位賢臣共同輔佐燧人氏治理天下。那時的人不懂得用火,不知道吃熟食。燧人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探索星宿運行的規律和五行生剋的道理,發現空中有火,附着在木頭上就會燃燒。有一天,燧人氏到南邊巡視,看見一隻鳥正在啄大樹的枝叉,啄着啄着,有磷磷的火光閃現,燧人氏立刻省悟。於是用鋒利的石塊在木頭上鑽孔,從而得到火種,又教會人們烹飪,把食物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烤熟了再吃,不要吃又腥又臊的生肉,百姓大獲其利。

那時還沒有文字,燧人氏創立了結繩記事的制度:發生了大事,就在繩子上打個大結,小事就打個小結。燧人氏還修建了宣講教化的高臺,建立了在中午交易的市場,修築了供貿易之用的道路,於是政通人和,民情大順。因此,隧人氏又被稱爲燧皇。他的王位傳襲了八世,繼他之後治理天下的是庸成氏,再後伏羲氏就誕生了。

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8章 堯舜讓位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章 少康中興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62章 程嬰救孤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9章 大禹治水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
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8章 堯舜讓位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章 少康中興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62章 程嬰救孤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9章 大禹治水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