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持不同政見的人的殘酷鎮壓,是當時“師古”與“師今”兩種政治思想鬥爭激化的表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爲了鞏固統一,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動,採取統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這種手段,愚蠢而又殘暴,特別是焚書,毀滅了許多古代的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損失。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首先,秦王政召集羣臣討論關於更改名號的問題。戰國時期各國最高統治者都尊號爲王,現在他認爲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他把古代傳說中神和人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爲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爲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這次討論中,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並廢除子議父、臣議君諡法,還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代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以至萬世。所有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國家中享有神聖的地位和最高的權力。對於這些問題,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沒有大的分歧,但是,在討論建立什麼樣的國家體制的時候,卻發生了原則性的爭論。以丞相王綰爲首的一部分官吏,認爲諸侯各國剛剛降服,燕、齊、荊楚這些地區,離咸陽很遠,鞭長莫及,如果不在那裡設立王侯,是難以控制的。他主張秦始皇把自己的兒子封到那裡去建立諸侯國。秦始皇要羣臣就王綰的這個意見進行議論,大家都說這個辦法好。但廷尉(負責司法的官員)李斯卻持不同意見,他說:“周朝文王武王封同姓的子弟很多,到後來親屬之情疏遠了,便互相攻打,像仇敵一樣,諸侯各國之間你爭我奪,戰爭頻繁,周朝天子無法制止。現在,天下靠着陛下的神威和才智統一了,原來的諸侯國都改爲郡縣,陛下諸公子以及有功之臣都用國家收入的賦稅優厚地賞賜他們,這就夠了,而且容易鉗制,天下就不會出現與中央對抗的局面,這是最安寧的辦法。倘若仍舊設置諸侯,那就不好了。”始皇說:“多少年來,天下之人都深受戰爭不斷之苦,這無非是因爲有了諸侯國的緣故。現在託祖宗之福,天下剛剛安定,又要再建立起諸侯國來,這等於是在準備戰爭,那樣想求得社會的安寧不是很難麼?廷尉的意見是對的。”於是,把天下分做三十六個郡,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過了八年,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擺筵席,朝中大臣都來赴宴。宴會進行中,博士七十人上前向始皇祝酒,其中有個名叫周青臣的頌揚始皇的功績,說:“從前,秦國的地方不過千里左右,憑着陛下的英明、才智和神威,平定了天下,把野蠻的敵對民族趕了出去。你的功德,像太陽和月亮的光芒普照四方,沒有哪個不服從的。你把諸侯國改爲郡縣,從此,人人過着安樂的日子,再沒有戰爭的憂愁了。這樣下去,可以傳到萬世萬代而不會變化。自上古以來,沒有哪一個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始皇聽了這番恭維話,非常高興。另外一個博士名叫淳于越的,他趁機又提出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他走到始皇面前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的統治之所以維持了一千多年,是由於把土地封給了子弟和功臣,作爲它四周的屏障,中央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都能響應和支援。現在陛下統一了天下,而自己的子弟一個個都是光桿,以後如果驟然出現齊國的田常、晉國的六卿專權篡位之臣,而沒有封國的藩屏,那怎麼可以相救呢?不管什麼事情,如果不依照古代的法規去做而能久遠的,我沒有聽到過。周青臣一味阿諛奉承,使陛下的錯誤加深,他不是一個忠臣。”始皇聽了這番話,一時不能作出判斷,就把這個問題交給羣臣議論。丞相李斯說:“五帝的法治是不相重複的,三代的制度,也不是相沿襲的,各個時期都是根據本身的特點制定政策,這並不是故意要標新立異和前朝不一樣,因爲時代發生了變化,不是以前那個情況了,所以治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現在陛下創造了天下一統的偉大事業,建立了萬世的大功勞,這本來不是那些愚蠢無知的儒生所能夠了解的。而且淳于越所講的,都是很早以前夏、商、週三代的事情,時間隔了這麼久,怎麼可以按照他們那樣做呢?如果那樣,以後各個諸侯之間互相爭奪,戰亂紛紜,都用重金禮聘那些遊說之士,天下又不會安寧了。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一致,各地都要遵照執行,百姓只料理家務,專心務農做工,讀書人只要學習政府法令避免犯錯誤就是了。可是現在這些儒生,不學當今的法令,卻一心推崇古代的制度,並說當今的政策都不好,這不是擾亂百姓的思想,在人民中進行煽動嗎?我丞相李斯冒死罪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從前,天下四分五裂,戰亂不休,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各據一方,都借稱讚三代來破壞統一,散佈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言論來蠱惑人心,製造混亂。百姓的知識多了,他們就會議論領導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今天皇帝統一了天下,情況已經擺得明明白白,只有一個最高權威,而有些人卻以爲自己的知識了不起,議論當今的政策不對。他們聽到命令頒佈下來,就用他們的觀點來進行批評。他們在朝廷裡雖然不敢直說,但心裡卻不以爲然,走出朝廷,就在街頭巷尾進行誹謗,誇耀他們的主張以博取別人的好感。他們製造一些奇談怪論而自以爲高明,帶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造謠生事。這樣的情形如果還不禁止,那麼,上面皇帝的權威就會要受到損害,而下面就會出現拉幫結黨的現象。所以我認爲還是禁止的好。我膽敢提一個意見,就是請求陛下吩咐有關官員,凡不是記載秦國事蹟的書籍,統統把它燒掉。不是博士官所收藏的書,國內的人不準保存。《詩》、《書》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上交到郡、縣,由郡縣的官員負責統一燒燬。有膽敢私下談論《詩》、《書》這類書的,處以死刑。如果有藉着頌揚三代的功德而攻擊現行法令制度的,就將他滅族。各級官員如果知道了這些情況而不執行的,判處同樣的罪。命令傳下去,如果三十天內不把書燒完,判處黥刑(臉上刺字),並罰他到邊境白天站崗防守敵寇,晚上修築長城,時間是四年。保留不燒的,只限於有關醫藥、卜筮、農業生產等一類的書籍。嚴禁私人辦學。假若人們想要學法令,便拜官吏做老師。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於是,中國歷史上的“焚書”事件便這樣發生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妄想長生不老,在公元前219年,即派徐市帶了幾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但去後,一直投有回來。四年以後,又派韓終、侯公、石生等人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還派了盧生再去海外仙島尋訪仙人。盧生不久回來,胡謅了一本神秘莫測的小冊子,並說:“將來滅亡秦國的是胡人。”於是,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部隊去進攻北方邊境的少數民族。盧生雖然出海求仙回來是那樣敷衍了事,但任務畢竟沒有完成。公元前212年,盧生對始皇說:“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之所以沒有找到長生不老之藥,是因爲這類東西有所忌諱。當前正在修陵墓,陛下平時的行動應該保守秘密,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就可以避開惡鬼。惡鬼避開了,仙人就會來到。陛下所住的地方,朝中大臣都知道,這對仙人的來臨是不方便的。所謂仙人,他進入水中而不沾濡一點溼氣,進人火中而燒不着他。他來去都是騰雲駕霧,他的生命與天地永存。現在陛下治理國家,事情繁忙,心裡不能安靜。希望陛下所居住的地方和平時的行動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長生不老之藥就可以找到了。”於是,始皇從此行動詭秘,會見羣臣和處理問題只在咸陽宮一個地方。

盧生雖然幾次胡言亂語把事情搪塞過去了,但是,到哪裡去找仙人不死之藥呢?侯生和盧生兩人商量脫身之計,他們說:“始皇這個人。剛愎自用,暴戾無常。他本來只是一個諸侯,現在兼併了天下,他的意願實現了,滿足了,自認爲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他只任用和依靠司法部門的官吏,這些人才得到他的寵信。博士雖然有七十人,但不能起一點作用,不過是裝飾門面而已。丞相等所有大臣,都只能照章辦事。皇上喜歡用重刑這樣的高壓手段來顯示自己的威嚴,天下之人都是小心翼翼的,沒有人敢說真心話。皇上聽不進一點意見,日益驕橫,下面的臣子懾於他的淫威,都只能說些違心的話去博取他的好感。秦國的法令極其殘酷,對人民動輒處以死刑。國內之事,不論大小都要由他決定。他獨斷專行、專橫跋扈、殘忍暴虐到這種地步,不可能爲他找到長生不老之藥。”這兩個方士散佈了這些言論以後就逃走了。對始皇的這些誹謗之辭,不脛而走,最後被始皇聽到了,大發雷霆,他說:“我早幾年把天下不中用的書都燒掉了,招集了很多儒家學者和方士,想使國家興盛,吉利平安,所以許多方士想爲我煉長生不老的金丹。現在聽說韓終等人去尋找仙人不死之藥,幾年了還沒有看見他們回來交差;徐市帶了幾千童男童女去到海島求仙,耗資鉅萬,到現在也還沒有找到仙藥,而不法之徒就造謠惑衆,幸災樂禍的人聽了,互相傳播。這些事情每天都聽到一些。盧生等人,我以前很尊重他們,給他們的待遇也特別優厚,但是,他們現在反而誹謗我,說我無德不能長生。在咸陽的儒生,我將派人去進行查問,有些人就是在製造和散佈謠言,煽動人民暴亂。”始皇於是派了御史去處理這個案件,對在咸陽的儒生一個個進行審訊。這些儒生轉相告發,牽連到四百六十多人。始皇對這案件親自判決,將他們全部活埋在咸陽,使國內的人都知道這個事件,以儆效尤。始皇的長子扶蘇不同意這種做法,進行勸阻。他說:“國家剛剛統一,遠方的人民還沒有完全歸順,這些儒生不過是稱述和仿效孔子的主張,今天陛下對他們量刑太重,我恐怕會引起天下的動亂,希望陛下仔細考慮一下。”始皇聽到扶蘇爲儒生說話,很生氣,就派扶蘇到北部邊境去作蒙恬的監軍,駐守在上郡(陝西綏德)。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

秦始皇千方百計尋找仙人不死之藥,但始終沒有找到。公元前210年,當他巡行到沙丘(河北平鄉縣東北),因病去世,終年五十歲。

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8章 堯舜讓位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
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43章 亞聖孟子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8章 堯舜讓位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