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元自然認得張宏,這是太子身邊當紅的太監。
李一元雖然是重臣,但是也不願意得罪這樣的太監,於是見了張宏一面。
“大銀臺,太子派咱家來通政司問問,太子的奏疏送去內閣了嗎?”
太子的奏疏?!
看到李一元的樣子,張宏說道:“就是剛剛送來的,太子有些着急,所以又派咱家來問問,大銀臺公務繁忙,也請儘快送上去。”
李一元連忙應下來,等張宏離開,他連忙喊來徐叔禮詢問。
等到徐叔禮拿來奏疏,看完奏疏後,李一元又看到了最後的署名,只覺得天都要塌了。
太子和蘇澤聯名的奏疏,還是有關倭國事務的!
自己竟然沒有第一時間將奏疏送上去!
李一元又回想起,自己擔任通政使的時候,被蘇澤支配的恐懼。
不,這本奏疏還不僅僅是有蘇澤,還有太子的署名和印寶!
想到這裡,李一元更加覺得自己在通政司的日子前途一片黯淡。
他已經沒力氣對徐叔禮發火,而是說道:
“快,把這份奏疏送到內閣!不,本官親自去送!”
這份奏疏送到內閣,內閣首輔高拱看完後,對着李一元問道:
“李通政使,你對這份奏疏有什麼看法?”
李一元連忙說道:
“太子的這份奏疏事理分明,我大明未來有福了。”
高拱也摸着鬍子點頭,衆閣老們也紛紛點頭。
太子關係國家的未來,衆大臣自然希望太子也能做個明君。
這份奏疏是太子第一次參與政務,雖然說的是倭國情報的事情,但是太子能將事情說的這麼清楚,提出自己的建議,已經讓閣老們非常欣慰了。
當然,閣老們也知道其中有蘇澤的功勞,畢竟蘇澤的名字在太子後面署名呢。
張居正也摸着鬍子,蘇澤對太子的教育,不僅皇帝滿意,閣臣們也滿意。
能讓太子產生政務的興趣,從不太敏感的倭國情報問題入手,確實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高拱又問道:
“這份奏疏涉及通政司事務,李通政你怎麼看?”
我怎麼看?
李一元本來是不支持的。
通政司內畏懼外派,他這個大銀臺自然清楚,自己剛剛到任,也應該爲了通政司的利益說話。
但是今天自己耽誤了太子的奏疏,如果在內閣又反對,這就是打臉太子了。
李一元也是半步踏入內閣的人,哪有想要上進的人和太子明着作對的道理。
李一元只好說道:
“下官認爲太子所言妥當,應該設立倭國通政署,就由這二人擔任主司,負責對倭情報蒐集。”
高拱十分的高興,李一元也不反對,這份奏疏原則上就通過了,他又說道:
“涉及對倭情報事務,既然李通政使都沒有反對,那等陛下硃批完畢,就請六科看下,不必再外傳了。”
衆閣臣也點頭。
涉及到重要軍事情報工作的時候,奏疏只要在皇帝御批後,交給六科就行了。
而這種涉及到對外軍事的奏疏,六科也很少會有意見,所以理論上這份奏疏已經通過了。
閣臣在票擬意見上,都高度讚揚了太子的進步,建議皇帝通過這份奏疏,算是對太子勤於政務的肯定。
隆慶皇帝就像是老父親見到了兒子的滿分答卷,卷子上還有兒子老師們的高度評價,自然也是樂的笑開花。
但是他也怕羣臣是爲了哄他高興,又讓人去專門負責的通政司詢問,太子的計劃是否可行。
李一元嚥了苦果,此時也沒辦法再說反對的話,只能又將自己在內閣的話說了一遍。
這下子皇帝徹底放心,於是御批奏疏,照準頒行。
——
【《奏設倭國通政署刺探疏》通過,主司黃文彬,副主司朱儁棠,在倭國蒐集了大量倭國情報,並在倭國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這些情報爲大明對倭政策提供了參考,甚至幾百年後,“兩使來倭”事件,成爲倭國近代史開端事件。】
【國祚+1。】
【剩餘威望:1210】
在詹事府內,看到奏疏光速通過,蘇澤嘴角露出笑容。
不過倭人也挺抽象的,竟然將兩人拜了起來?
大明版的黑船是吧?
只能說這個民族的慕強是刻在骨子裡的,只要比他們強,就可以隨便踏上幾腳。
只是在把倭人當狗的時候,也要當心這個喜歡下克上,反覆無常的民族。
這兩人也是意外之喜。
蘇澤本來也想要奏請設立倭國通政署,專門負責蒐集倭國情報。
但是朝堂上,對倭備戰的問題一直很敏感。
沒辦法,嘉靖年的抗倭戰爭,實在是給經歷的朝臣留下了心理陰影。
在對待倭國事務上,大明君臣的態度都十分謹慎。
但是這一次,是幾乎送到門上。
黃文彬和朱儁棠流落到倭國,還和島津家的家主建立了聯繫。
這樣上天送來的機會,蘇澤也不會放過。
正好和太子聯名上疏,確保通過了這件事。
接下來就等着朱黃二人蒐集更多的情報送回來,就可以針對性的制定對倭的戰略了。
——
“黃君。”
黃文彬房間的門被拉開,一名武士端着午飯走了進來。
自從黃文彬在天守閣內手刃佛郎機人後,整個島津家上下都對他十分的尊重。
武士見到他都會恭敬的行禮,島津家的人看到他都會尊重的打招呼。
黃文彬甚至覺得,自己現在就是離開島津家的城堡,也不會有任何人攔着。
黃文彬剛開始也覺得奇怪,但是隨着他和倭人接觸多了,也覺得不奇怪了。
倭人就是慕強的。
在見到自己一個文弱書生,不眨眼殺了佛郎機人後,島津貴久不僅僅沒有抱怨自己破壞了他和佛郎機人的生意,反而認爲黃文彬不愧是天朝上國的貴人!
上國的貴人就要有上國的氣勢!殺一兩個佛郎機人又算什麼?
在如今倭人眼裡,無論如何大明還是第一位的。
自己也是沒辦法了,才和這些西夷做生意的。有了新的選擇,島津貴久不介意將佛郎機人踢開,如果能開闢一條前往大明的貿易路線?
島津貴久的呼吸都要急促起來了!
對明貿易的利潤有多大,島津貴久自然是清楚的。
島津家想盡辦法滲透進琉球,就是想要藉着琉球朝貢的資格,獲得和大明貿易的特權。
整個倭國都想要和大明做貿易想瘋了!
聽說了朱儁棠的“身份”後,島津貴久立刻滿足了他的需求,讓親信家臣駕駛島津家最好的船,帶着倭國的鹿皮、倭鉛和刀具,滿載駛向澎湖的臺南港。
島津家是賭上全部身家,建立穩定的貿易路線!
倭國對大明有極大的貿易需求。
原本倭國對中原的貿易都是以進口絲綢爲主,這些都是供給倭國上層消費的,倭國自己也有本土紡織業,原本用量也不是很大。
但是這個時期,隨着倭國進入戰國時代,再加上火器的普及,戰國大名都認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
倭國本身有制刀的傳統行業,火器製造倒是問題不大。
佛郎機炮和鳥銃的技術含量也不高,倭國工匠可以手搓出來。
但是製造火藥的硝石,就是倭國緊缺的了。
大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一直在削減對倭貿易的硝石,設立了出口限制,禁止倭船裝載硝石離開大明。
這就是大明和倭國貿易的現狀。
大明幾乎對倭國貨物沒有需求,倭國的生絲、刀具這些東西大明自己也能生產,鹿皮這類東西也不只有倭國出口,朝鮮同樣是也出口大國。
但是大明卻掌握了倭國急缺的硝石,以及各種高檔絲綢、書籍、以及現在大明的各種高檔工業品。
這巨大的貿易需求,也是島津家不顧一切,要打通對明貿易的原因。
可島津家這艘船出航這麼久,還沒有返航,讓整個島津家都焦躁起來。
但是黃文彬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焦慮,他每天就是在自己的房間內寫書,有時間就會在城堡中散步,找一些倭人武士交談。
島津貴久幾次想要衝過去詢問黃文彬,卻總被他的氣度所懾,不敢開口詢問,所以也只能一天天的等下去。
黃文彬寫完一頁,這纔將書稿整理好。
這本書是他按照自己在島津家的見聞,對倭國進行的分析。
黃文彬其實心中也沒底。
朱儁棠到底能不能回來,如果朱儁棠就這樣跑了,自己會有什麼下場?
黃文彬也不知道。
所以他在房間裡寫書,就是想要總結自己的見聞,將自己對倭人的觀察記錄下來。
那就算是自己死了,也可以想辦法讓人將這本書帶回大明。
大明就可以針對性的制定對倭政策了。
黃文彬以倭人最愛的菊花,和倭刀作爲切入點:
“餘流落薩摩,棲身島津家天守閣數月,觀倭人之行止,愈覺其性情似陰陽二氣相搏,恰如彼邦所傳“菊”與“刀”之弔詭調和。”
“倭人骨子裡,無非‘慕強而敬禮,忠誠而反覆’八字耳。”
“其性情非一以貫之,反若波濤中一葉小舟,強則俯首如犬,弱則噬主如狼,蓋因倭國侷促島國,戰亂頻仍,此等特性遂成其立命之術。”
“夫其慕強之性,已刻骨入髓。餘初至天守閣,手刃佛郎機人一命,非但未得島津家主震怒,反引來武士伏地跪拜,島津貴久尊餘爲天朝貴人,言行間極盡敬畏。彼等視強者若神佛頂禮,凡遇軍威或威儀高出己者,即盡脫兇悍之相,俯首帖耳。”
“然此慕強,又孕育‘刀’之險詐陰鷙。倭人非忠貞之輩,反覆無常若海潮。餘親見島津家在佛郎機人與大明間首鼠兩端。”
“彼等向日與西夷勾連通商,待餘現身,立棄如敝履。而戰國‘下克上’之風遍行倭國,今日俯首之徒,明日或舉刀弒主。”
“故餘常自省,居此虎狼穴中,當以‘菊’爲表,採風著文;以‘刀’爲鑑,暗備殺機。”
黃文彬合上書頁,再過上一個月自己這本書就能寫完。
若是朱儁棠再不返航,自己就要想辦法將書送回大明。
——
這次事關太子,通政司也特特事特辦。
皇帝下旨後,通政司的快馬送到直沽港口,飛剪船順風南下,只用了十幾天就抵達了臺南港。
接到了皇帝聖旨,以及太子親筆信的國舅李文全,迅速下令,釋放了扣押的倭國船員,並允許朱儁棠作爲貿易代表,直接和大明商人做生意。
然後李文羣又以宴會名義,將朱儁棠請到他的府上,向他出示了皇帝聖旨。
等看到聖旨後,朱儁棠痛哭流涕。
朱儁棠本來也沒底。
他本可以棄船逃跑,但是又不放心黃文彬。
他也不知道向李文全說明情況,大明官府會怎麼對待他們?
本來朱儁棠被困在船上,都已經快要絕望了。
這時候李文全帶來皇帝的聖旨,皇帝甚至還親自點了兩人的名字,讓他們在倭國蒐集情報。
還下旨讓李文全配合兩人。
這如何不讓朱儁棠感恩?
他說道:
“能得陛下和太子如此信重,朱某就是死在倭國,也一定要將倭國情報送回大明!”
李文全連忙說道:
“朱舉人莫說這晦氣話,如今倭國通政署成立,有大明做後盾,兩位只需要好好蒐集情報就行了。”
“陛下的旨意也說了,朱舉人有什麼要求,儘管向李某說!”
朱儁棠冷靜下來,接着說道:
“請國舅準備倭人需要的硝石,澎湖可有淘汰的鳥銃?”
李文全點頭說道:
“硝石簡單,澎湖本就是硝石貿易中轉港口,本世子出錢求購就行了。”
“府上有一批東南抗倭淘汰的鳥銃,都是老舊貨色,有些都生鏽了,是用來嚇唬土人的。”
“那就請國舅也將這筆鳥銃裝箱,有了這些貨物,我們就能取得島津貴久的信任。”
“等返回倭國後,我和黃主司就成立一家商館,作爲倭國通政署的掩護。再請國舅蒐羅一批志士加入通政署。”
聽到朱儁棠條理清楚,計劃周詳,李文全立刻答應下來。
很快,李文全就湊齊了朱儁棠需要的貨物,這艘倭船終於返航了。